保護生態才是王道 台江國家公園將成典範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整理報導:廖靜蕙
2010年台灣的山海環境將面臨諸多壓力,不管是科學園區或國光石化、台塑大煉鋼廠、彰化火力發電廠等工業開發,勢必影響西部人民的生活,這種改變是好是壞?西部的開發,真的會發?相對的,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台江國家公園劃設,則是另一種發展思維的對照。政府相信開發會為帶來台灣光明前景,真得如此嗎?
一隻受傷垂死的熊鷹,在深山裡苦苦掙扎度過5天的時間,被巡山員發現之後帶回台北市立動物園救治。接近一年半時間,經過八個單位接力分工,完成救治及訓練,這隻原本只有1.6公斤的幼鷹,已長為成禽,昨(25)日回歸山林,找回屬於熊鷹的生活!
蘇花高轉為「蘇花改」後尚未環評,環保署先行於19日下午召開諮詢會議,邀請地方代表、環評委員及公路總局等相關單位聽取各方意見。地方團體與花蓮當地代表皆肯定環保署及交通部回歸源頭、從零開始的作法,但也質疑經建會及交通部未派員出席。地方團體認為2008年蘇花高環評被退乃因「上位計劃」未明,建議交通部或經建會多舉辦類似的諮詢會議,才能從源頭解決爭議。
這種「一貓兩制」現象該如何化解,街貓節育TNR計畫成效又如何,未來該如何走下去等等問題,在28日台北市產管局動物保護處(以下與現行的動物衛生檢驗所皆簡稱為動保處)即將掛牌之前,幾位市議員決定先來個徹底檢視!台北市議員李文英、周柏雅、許淑華辦公室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21日假台北市議會聯合召開公聽會,除了邀請TNR志工、動保團體及市府相關人員,還請到非TNR實施區域的請願民眾報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討論,歸納出三點結論:未來動保處需提出「全市街貓TNR宣導、推動和研考執行計畫」以及研擬「北市犬貓寵物源頭減量方案」,並確保TNR執行過程兼顧動物福利和獸醫專業倫理。
消失近30年的台灣狐蝠,2006年在宜蘭縣龜山島發現之後,至今仍活躍在島上。農委會林務局、台灣哺乳動物學會和台北市立動物園共同合作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經過2009年一年的追蹤調查,發現龜山島的台灣狐蝠相當活躍,且族群數量也算穩定。長期消失在台灣版圖的台灣狐蝠重現龜山島,象徵龜山島在自然環境的維護與保育有成;而台灣狐蝠的保育,還需要漫長的路要走,林務局表示,台灣狐蝠數量仍未達足夠的數量,因此請民眾小心呵護!
1月11日在德國柏林正式啟動「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在此同時,正是台灣12日上午10點,以台灣媽祖魚聯盟(聯盟)為首的代表約70多人聚集在行政院門口,高呼抗議政府「竭澤而魚」,喊出台灣要「白海豚」,要求政府全面禁止雙拖快速網漁船、凍結漁業署預算。現場演出行動劇,諷刺黑官為了賺錢,想出學術研究的名義,將大小魚類,連同白海豚「一網打盡」,枉顧海洋生態。立委田秋堇以及民間團體代表陸續發言,聯盟代表文魯彬說不知道政府為何同意這件事,在國際間絕無僅有,但仍然給政府機會答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