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在森林裡互相幫忙 研究發現印度苦櫧移動靠刺鼠

2013年9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提供:林業試驗所植物開花結果繁衍後代,但是如何讓種子散播得更遠,居然是靠勤勞的野生動物為了吃,搬運儲藏果實!林試所研究團隊在高雄多納林區的常綠闊葉林中,追蹤印度苦櫧種子被動物取食和散播的方式,得知地被層的刺鼠將印度苦櫧種子儲存在枯枝落葉層,是讓印度苦櫧的更新有利的幫手,印證了森林動物與植物的互利共生的關係。
野生動物依賴果實得以飽腹,而植物則利用動物將種子散播到適合地點生長,彼此互蒙其利,共同演化出互利共生的關係。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分別發現在樹冠層取食種子的動物有台灣獼猴、赤腹松鼠、大赤鼯鼠;而在地被層則由刺鼠扮演主要的取食者和種子散播者的角色。刺鼠將研究人員標誌的試驗種子,搬運到6個不同的微棲地,包括枯枝落葉層、地表、土壤、蕨類根系、樹洞和倒木,其中有8成以上將種子儲藏在枯枝落葉層。

勤勞的刺鼠將種子搬到不同的地方儲存,原是為了儲存糧食,但這些種子不一定會被吃掉,此時提供植物生長的機會。經過比較,不同微棲地試驗種子的存活率,以枯枝落葉層存活率最高,達8成以上,顯示刺鼠果然是稱職的散播者,除了利用,也幫了印度苦櫧大忙!
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周富三表示,常綠闊葉林主要樟科、殼斗科樹種為主,而胸徑可達1公尺、高度達25公尺,可存活百年以上的印度苦櫧(又名印度栲),更是南部常見的優勢樹種。透過這項發現,讓研究人員得知食物鏈與生態系穩定的關係,也說明物種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可印證林木多元化更新機制,更可做為森林動物與植物互利共生的解說教材,透過刺鼠與印度苦櫧的故事,讓民眾對森林生態系的互動依存,有更深刻的感受,進而愛護森林的植物、保護森林的動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