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讓農業成為有故事的產業! 花蓮場加入IPSI不忘有機初衷

2016年12月14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今年7月,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成功加入IPSI,成為台灣第一個加入的政府部門會員,他們所發表「水田生物多樣性新指標-綠色保育創新價值」個案研究,獲得IPSI秘書處肯定,視為撰寫模範,是各會員參考範本。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1985年就開始推有機農業,場長黃鵬表示,友善環境的有機、生態農業必須照顧農民生計,更要放大格局關懷環境,勿忘初衷。

比有機更進一步 農改場推有機不忘初衷

提到花蓮農改場加入IPSI(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並非一蹴而成,而是經過多年的認識之後做成的決定。黃鵬說,2011年場裡即邀請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講解里山倡議的精神,慢慢讓場裡同仁熟悉。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黃鵬去年在國際研討會致詞。圖片來源:花蓮農改場
去(2015)年花蓮場更舉辦「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邀請日本里山倡議秘書處的人前來,這些國際專家鼓勵花蓮場加入里山倡議會員。

黃鵬向來鼓勵場裡的研究人員,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不需從頭摸索,國際參與無疑是最好的管道,看看其他國家的做法。於是花蓮場加入IPSI,與國際分享案例,並第一個加入的政府部門。
由副場長范美玲提出的報告,也獲得國際肯定。這項在富里推動的實驗,以橙瓢蟲和長腳蛛這類農民看得到的物種監測環境,主要結論是說,當生物多樣性豐富時,即使環境條件改變,蟲害的波動不會過於激烈。黃鵬強調,有機不是做到無病無蟲,這樣就走偏了。這項計畫也擴增綠色保育標章的內涵,將溼地生態列入認證的一環
里山倡議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在農法上,隱含著生態農業的價值,與有機農業的精神一致,這也是花蓮場長年致力的目標,如今更一步追求健康安全的生活。
他認為應從有機農業的核心精神思考,有機農業有很嚴格的規定,若不當心,做到最後可能只看到技術層面,忘了原來的精神。
但是他不希望過多聚焦在技術層面上,而是回到核心價值思考。因為如果農民不認同這些技術規範,他永遠都是在想辦法逃避檢驗;如果認同這個理念,他的所作所為就會為了這個信念,技術自動會到位。因此花蓮場安排的課程,不會百分之百都是訓練,還有一些理念溝通,讓參與的人了解進而認同。

走入年輕農人 共譜農業願景

他認為,推動有機農業就像埋下種苗,也許有一天會萌芽;即使不成功也沒關係,至少做了該做的事。「我常告訴同仁,不要當公雞叫太陽起床,我們的工作沒有這麼偉大,有些時候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黃鵬說,農業在產值外,更帶來工作機會以及周邊效益,像花蓮的金針產業,每年創造多少就業機會,當有工作機會,人就會留下來生活,也擴展周邊相關的產業。
幾年前的壽豐,到處還都是休耕的土地,但這幾年因為活化休耕地以及耕作制度調整,農村變得很不同;因為土地釋放出來了,年輕人就有機會租到土地返農。
隨著到花蓮務農的年輕人逐漸增多,花蓮場也將訓練場域擴大到社區、部落,成為行動教室,換個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舉辦,讓更多人接觸到有機農業,並能從環境永續的角度出發。
他分析,年輕人返農有兩種,一種是農二代,經營的面積比較大,但比較是傳統模式;另外則是從外地來。年輕人務農的特色,是把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不再單以生產為考量,計較賺多少錢。
「錢是永遠賺不夠的,但是如果能把生活生產結合在一起,他賺的錢不輸給一般都市生活的人。」他舉這兩年在富里舉辦的「草地音樂會」,他觀察結合在鄉村各種不同專長的年輕人,以更具創意的方式詮釋農村生活,產品販售不須完全依賴傳統通路,有一部分自己行銷,而且包含大量的創意,對農村生活的想像包裝到產品,非常吸引人。生產雖然辛苦,但是也享受了生活百味,尤其環境品質這麼好,絕對不輸都市生活。


黃鵬與年輕農民合影。圖片來源:花蓮農改場提供

「我相信這些年輕人會慢慢的帶動質變,接著帶來量變。」他十分看好年輕世代務農。

研究人員:讓農業成為有故事的產業

幾年前他接任場長後,要求把至少5%的心力放在國小,這些孩子轉眼間就長大了,雖然當時不懂,至少增加他們接觸的機會,等候時機,只要有人認同就會願意回到部落。對於孩子的重視,也表現在最近一次在新社部落舉辦的活動,當地的農民希望活動能晚一點開始,讓孩子來參加,他覺得沒關係,並為孩子們等候半小時。
隨著時代的轉化,追尋永續農業是當代社會致力的目標,花蓮場成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時,他建議同仁參考英國查理斯王子的農莊,很多理念可以作為規劃借鏡。當20年後,回顧這些作為,會滿意於這些創見,而不是後悔。
「大家不會看你做了什麼研究、開發了那些資材,而是這些研究、發明的結果,為這個產業造就的故事,並且有能力把這些理念透過植物生長具體呈現出來。」黃鵬認為,想法和理念主導著發展方向與結果,少了想法與核心價值,只是徒有其名。
「推動有機農業不是技術,而是找回核心價值,不斷回到初衷反省。」推動有機多年之後,他為農改場研究人員的使命如此註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