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沉默的花樹》 譜寫行道樹百年旅途

2012年11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
新書《沉默的花樹》李瑞宗紀錄外來種景觀植物旅行到台灣的故事。
大王椰子、黃椰子、榕樹、小葉欖仁,是許多民眾印象中生命的第一棵樹,這些伴隨著民眾日常生活的樹,大多為引種來台的景觀樹種,這些樹種和人們的生活緊緊交織,早就影響我們對植物、城市的看法。最近出版的《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描寫了這些行道樹旅行的故事,學者李瑞宗昨(31日)在本書故事起點的台北植物園,也就日治時代的台北苗圃,舉辦新書發表會,揭開沉默花樹的百年秘辛。

小葉欖仁不是一夕成名

由非洲引進台灣的小葉欖仁,經過10多年,才得以在台灣的道路展現風采。(攝影:宋心怡)
在3、4月抽出翠綠的葉片,樹形優雅的小葉欖仁,在城市中搖曳生姿之前,曾經過十幾年沒沒無聞的歲月。原產地為馬達加斯加,1960年代透過非洲農耕隊員從南羅德西亞(現為辛巴威)帶回來,遍植於八掌溪、西螺、嘉義、屏東,雖有農專老師索取種子之後大量種植,卻乏推廣計畫。若非遇到慧眼獨具的種苗商陳義男,恐怕很難讓台灣民眾見識到小葉欖仁之美。

1977年,他先種了6棵樹苗在台北市師大路(現在還在),接著是北安路大直外語學校,在這些顯目的交通要道展示,效果非凡,弘道國中、西松國中(現為西松國小)都種了百棵左右,點燃了小葉欖仁熱,陳義男在兩年內將2萬棵小葉欖仁全部賣完,一棵也不留。
本書更紀錄了400多種遍布在路旁、學校、公園的樹種。李瑞宗說,這些停留在人民印象中、習以為常的行道樹、景觀樹種,即使有人引進、有人種植,若沒有一位類似陳義男這樣的整合者,將樹種的優勢展現到極致,往往不會成功。即使是本土樹種也不例外。

不要叫我苦苓舅

台灣欒樹之美,讓台灣人引以為傲,誰知道它曾因苦苓舅這個名字而不受歡迎呢?(攝影:李璟泓)
天母忠誠路1600棵台灣欒樹所構成的天母欒樹節慶,凝聚天母人的心,街道的台灣風華油然而生。但誰知道美麗的台灣欒樹曾因「苦苓舅」這名字而乏人問津?當關西的種植業者拜託陳義男買下他苗圃的苦苓舅之後,他意識到其市場潛力,不但買下關西苗圃1000棵樹,進而全台蒐購,低價買進10萬多棵苗木,大家還以為他瘋了。
之後,他先在敦化南路形成綠帶,夏天開黃花,秋天結橘色的果實,讓民眾有感,驚覺到這樹的獨特,一時蔚成風尚,同樣在兩年內出清手中所有的苗木,並讓台灣欒樹成為城市的驕傲。
除了陳義男,書中共記述有4位引種外來樹的傳奇人物,包括,日治時代的田代安定、藤根吉春,以及現年80多歲的陳碁祥,我們眼目所及的行道樹種,幾乎不出他們以外。李瑞宗將此書紀念他們的成就,透過他們的手,讓遠從世界各地的外來景觀植物旅行到台灣,並且落地生根,存留在台灣人民心中最深的記憶盒子裡。

大王椰子不是溫室花朵

大王椰子的存在,讓台灣有如熱帶國家,而這些椰子樹甚至是從溫帶的日本移植過來的,只是在日本只能種在溫室,而對日本皇室而言,台灣夠熱了。這本書除了講植物旅行的故事,也在講它如何影響人們對地景、居住環境的感受。
「我寫的這本書是講述植物旅行的書」李瑞宗說,外來樹種引進一定有其目的,無論是基於經濟利用、庭園景觀、都市美學等,只是過去比較少提及景觀植物需求,以及演變成全台流行的行道樹的過程。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與南天書局合作出版的《沉默的花樹》一書,主要記述年代由日治時期迄今(1895-2012年),影響都市城鎮容貌與民間庭園景觀甚鉅的外來景觀植物之引進與演進史。
更早之前,2007年李瑞宗已書寫出版《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談的是清代外來樹種的故事,目前正進行荷蘭時代的外來樹種的書寫。透過書寫外來樹種引進的故事,讓人了解繁複多樣的文化,在蕞爾小島台灣交錯會遇後耀動的光芒,至今仍持續發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