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生物多樣性民眾莫宰羊 無法進入台灣社會主流

2012年11月1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香山溼地赤足鷸飛舞的景色。(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儘管生物多樣性公約不斷強調將生物多樣性思維加入主流價值系統中,以達到社會永續的目的,但是,人們對於這個用詞以及內涵仍舊陌生,也不會將之融入於日常生活的思考;更不知生物生命的衰敗,可能導致生態系破口,讓無法預測的災難隨伺在側。
如此攸關存亡的議題,在國內,相較於性別主流化的力道,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力道單薄得多了,不但在都市計畫中缺席,環境影響衝擊評估更被視為毒藥。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簡單的說,就是我的行為、決定會帶給生態系、物種何種影響,一旦社區少了這個物種會帶來何種改變;如果一個地方沒有必要使用,是不是不要急著擾動或開發。另外,在公共議題上,例如都市開發加入生物多樣性的思考與設計,在環境影響評估中考慮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衝擊。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表示,一些為了達到社會永續的目標,應該視為同一個概念,並於既有的架構下思考,評估不同議題是加強或減弱行動力度,以達到永續的目標。

保育、永續利用以及惠益均享

棲地改變、過度開發利用、污染、外來入侵種、氣候變化不斷加劇,是造成生物多樣性衰敗的主要壓力,威爾森在《The future of life》提出的「HIPPO」(河馬壓力)已廣為人知。
依照「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規範,各國對其國內的生物資源擁有主權,也有責任保育該國的生物多樣性,鼓勵以永續的方式利用其生物資源,達成保育全球生物多樣性及促進人類永續發展之目標。也就是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以及惠益均享原則。
台灣雖非生物多樣性簽約國,但在永續會下設有生物多樣性小組,定期開會,但在落實主流化上,卻未見成效。

生態系、物種以及基因多樣性不可缺

生物多樣性內涵包括生態系、物種以及基因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例如香山溼地調查之後,發現具備7種不同生態系,台灣即具有海洋生態系、河口生態系、沼澤生態系、湖泊生態系、溪流生態系、森林生態系、農田生態系、島嶼生態系等,數十種不同的生態系統;而在物種多樣性方面,依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物種名錄台灣共調查有8界、59門、143綱、667目、3194科、18143屬、56133種生物。
基因多樣性的保存不容忽視,國家積極建構國家生物種原庫就為了保存基因多樣性。李玲玲說,最好的種原保存是維護棲地,不得已情況下才需進行域外保種及種原備分。台灣也加入挪威斯瓦爾巴種子庫備份,將水稻、雜糧、蔬菜等15種品系、12639份種子儲存在當地的種原庫。
保種的原則,以人類賴以生存的作物、禽畜和水產為主。植物保種包括種子以及組織培養的方式,禽畜水產則以個體和胚胎。保種工作十分不易,必須隨時處於能種植、繁殖的狀態。目前國家將保種任務交由農委會國家種原庫、特生中心,以及台北市動物園、中央研究院進行。
生物多樣性是尊重生命的態度,李玲玲說,會尊重性別的人應也會尊重生命,生物多樣性不是讓學生、民眾指認物種或知道生物多樣性的定義,而是尊重生命的態度。

生物多樣化主流化 愛知目標之首要

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大會,訂出10年保育策略,並劃出2050年的願景,此份文件稱為《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共有5個策略、20個原則,除此之外,生物多樣性公約也關注26項具體議題。
在策略目標方面即提出「透過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政府和社會的主流,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在此目標下訂出4個目標:
  • 目標1:至遲到2020年,所有人都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以及他們能夠採取哪些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
  • 目標2:至遲到2020年,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納入 國家和地方發展和減貧策略及規劃進程,並正在被酌情納入國家會計系統和報告系統。
  • 目標3:至遲到2020年,消除、淘汰或改革危害生物多樣性的獎勵措施,包括補貼, 制定並採用有助於保護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積極獎勵措施,同時顧及國家的社會經濟條件。
  • 目標4:至遲到2020年,各級政府、商業和權益關係者都已採取步驟實現永續的生產和消費,或執行了永續生產和消費的計畫,並將使用自然資源的影響控制在安全的生態限度範圍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