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緬甸星龜快滅絕 台灣收容個體肩負復育重任

2013年10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剛孵化的緬甸星龜。(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分布在緬甸西南部的丘陵與森林邊境的開闊地,以森林底層的草、嫩葉與果實為主食的緬甸星龜,近年來因棲息地破壞及人為捕捉數量銳減面臨滅絕危機,已多年未曾發現野生個體,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之一。20多年前,台灣從查緝走私陸續救回的緬甸星龜,便身負族群繁衍的責任,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以域外復育的方式,成功繁殖20隻緬甸星龜。
「域外保育」,顧名思義,就是在生物的原生棲息地外進行保育工作。動物園在2003年創全球動物園人工孵化緬甸星龜成功,讓緬甸星龜保育躍進一大步。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張明雄表示,2000年從走私到台灣的27隻緬甸星龜開始行進收容,至今尚有20隻存活;2003年進行人工孵化,至今成功孵化出20隻左右星龜。
在林務局支持下,動物園正與國際龜類存續聯盟(Turtle Survival Alliance)與貝爾勒龜類保育中心(Turtle Conservancy Center)等保育機構合作,成立中途之家,做為緬甸星龜復育及回歸原棲地的重要步驟。
為了儘可能保存緬甸星龜的遺傳多樣性,每年8~11月仍有緬甸星龜繁殖。今年繁殖季計畫讓尚未有繁殖經驗的星龜進行交配繁殖,目標是讓20隻星龜都能有後代。這些繁殖的龜蛋,預計明年春天孵化,大約需5-6個月時間。
不過仍未有星龜送回原棲地的紀錄,原因是台灣未有跨國保育的經驗,不易尋找經費;而且還需較長的時間進行相關的評估以及計畫。對於原棲地國緬甸,域內保育首先就需要棲地復育,族群管理,包括遺傳多樣性得以保存;此外,復育之後的星龜是否能適應原棲地的環境、防疫上都必須謹慎考量。
緬甸星龜的生態危機只顯露了冰山一角,還有許多動物在原棲地面臨著生存危機。緬甸星龜最大的生存危機是棲地破壞,其次是捕捉壓力。捕捉的族群大多進入寵物市場,以及中國市場。
20多年前正值台灣經濟景氣,而查緝走私的緬甸星龜,意外地保留了種原。張明雄說,無論是否起因為錯誤的行為,當得知原棲地族群數危機,台灣就有責任協助原棲地國進行復育。
台北市動物園進行域外保育的物種除了緬甸星龜,還有中國貓熊。張明雄說,貓熊是很難繁殖的物種,貓熊的域外保育帶動保育繁殖技術的提升,透過國際保育繁殖技術合作,有助於台灣保育形象之提升。緬甸星龜則是提升爬蟲類保育繁殖的能力,有助於野生動物保育。

【緬甸星龜小檔案】

草地上的緬甸星龜。(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學名 :Geochelone platynota
體型:成體(殼長)約可長至20至30公分
特徵:殼型呈圓弧狀隆起,背殼為黑底黃色星狀條紋。
分布:僅分布在於緬甸境內西南部山區森林。因為分布範圍狹小,棲息環境又被破壞,使得野外的族群數量銳減;再加上亞洲寵物市場的興起,緬甸星龜就成為奇貨可居的熱門寵物,一隻甚至可喊價至7000元美金。
瀕危等級:在非法捕捉與販賣壓力下,在國際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名列極度瀕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級),急需積極的保育行動與復育工作。(資料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