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五溝水營造水聚落 水草保育意見兩極

2014年7月18日屏東訊,廖靜蕙報導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聚落豐沛的水資源,造就當地獨特的人文景觀,屏東縣政府已於2008年5月,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將五溝村登錄為聚落保存區。但「新赤農場永久屋基地聯外排水改善工程」卻將穿越聚落的水圳拓寬,興建數公尺長、高的堤防,改變水路景觀。外界質疑縣政府未盡到聚落保存的責任。
為此縣府文化處遂提出五溝水圳調查保存計畫,委託高雄市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盤點水圳現況,包括毀損處以及潛力點,再結合專業團隊提出規劃、修復計畫,將五溝水擁有的湧泉及水草生態等優勢,發展為台灣著名的水環境生態人文聚落。
傍水而居的五溝村,水有如聚落的靈魂。

清水草不要有水患

豐富的水草滿佈水面,卻讓五溝村居民心存疑慮。不過,地方上對於水治理,卻呈現不同的意見。之前幾次淹水的經驗,讓居民期待積極處理河面水岸上的雜草,因為水面開闊、暢通,能將大雨帶來的水量,快速順利排出。
以守護五溝工作站為主的保育團體,卻認為河岸應盡量保持原始樣貌,因其中蘊含原生珍貴的水草,因此只需重點清理,不需全面性、過度清理,何況只要來一場大雨,就能沖開水草,讓河面開闊。
居民卻擔憂,長期不清理會阻礙河道,若遇大雨,往外溢流造成淹水;而缺水的季節,一些植生快速吸水,更會加快水道枯竭。
過去有過幾次經驗,居民聘僱挖土機清理河面水草,讓水面維持開闊;此舉疑似遭保育團體檢舉,居民感受困窘難堪,再加上過去幾次社區協會計畫案未獲補助,也認為是保育團體阻擋,使得不滿的情緒不時流竄。
不愉快的經驗,又缺乏對話機制,使得居民將河道清理和水草保育切割為兩個對立的議題,並認為保育團體應該為覆蓋河面的水草以及垃圾淤積負責。

除草以河岸暢流長綠為原則

五溝村居民座談會。在此背景下,上週六(12日)晚上的居民說明會,原本期待提供對話機制,便顯得劍拔弩張。居民將焦點集中在河道清理及管理上,認為河道淤積,已使五溝水改變面貌,不像過去那麼美麗。
長期於五溝水進行湧泉監測調查的海洋博物館邱郁文表示,屏東的溪流都因養豬業排放的豬糞便或農田所使用的農藥污染,但是五溝卻有從地底湧出乾淨的水;很多地方看不見的生物,在五溝都看得到,例如蝦虎,這是從海邊沿著東港溪到五溝水,蝦虎的存在,代表這一路生態豐富。
坐擁豐富的資源,又有政府資源挹注,他認為應充分掌握這些優勢,「水的問題若是不處理,無法發展生態旅遊」。人和水互動的關係就是文化,把這些保留下來,營造之後,可發展觀光、教育。他說,在日本是相當珍惜像五溝水這種有湧泉冒出的地方,並營造成景點。
「因水而產生聚落,但在整修過程卻使得水的元素消失了,就像一個人失去靈魂一樣。」至於要不要清理河面,他建議清理過程以能與生物共存,河水長通,兩岸長綠為原則。

依圳道規模疏圳

對於學者肯定五溝很美,居民並不領情,他們認為到處都是垃圾,大排水溝每次一下雨,垃圾一大堆,淤積、阻塞又很臭,無法保護下游濕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治雄即說出「之前的工程是錯的」,引來一連串垃圾淤積。也有與會者點名守護五溝工作站站長劉晉坤出面說明。最後由廣泉堂堂主宋廣松出面緩頰,讓氣氛歸於平和。
高雄市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建議清淤方式,包括在每年乾季時,大型圳道聘用怪手工人清理雜草及淤泥;小型圳道則聘用工人直接清理河道雜草及淤泥為原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