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山海戀曲】楠梓仙溪溯源 潔淨水源孕育豐富部落文化

「人在大自然看到有水流動,會有安心與愉快的感覺,河川是自然與水之間重要的連結。」在日本研究多摩川源流40年的中村文明這麼說。源流研究從河川源頭所在地的森林,沿著河流追溯沿途聚落和河川的關係。台灣有著同樣豐富迷人的河川,其中之一,是發源於玉山的楠梓仙溪,在與荖濃溪會合成為高屏溪之前,沿途發生的故事,絕對不容錯過。


楠梓仙溪溯源,海拔1900公尺林務局編定為嘉義林管處玉山事業區第24~26林班地。攝影:廖靜蕙

楠梓仙溪溯源 原來源頭這麼乾淨

楠梓仙溪的源頭處,位於海拔2200公尺,湍急冷冽的溪流中甚至沒有魚,一直要到那瑪夏區,人們開始注意到台灣原生淡水魚多麼活力充沛的生活著,並為這豐富的自然養分舉辦祭典。到了漢人聚落,成了口中的旗山溪,並以過去友善環境的河川整治工法與旗山溪潔淨水源為傲。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森林水鄉】動態地景水漾森林 有景觀有濕地生態真豐富

早晨七點多鐘,水漾森林露水消退,陽光灑滿水面,逼退昨夜穿著的厚衣物。藪鳥、繡眼畫眉、青背山雀等群鳥的叫聲此起彼落。以鳥叫聲為伴,沿著湖邊環視水漾森林,一路走到出水口,嘉義林區管理處阿里山工作站主任賴龍輝指出擋住出水口的岩壁,解釋堰塞湖沒有潰堤的可能因素。
堰塞湖大多是臨時形成的脆弱的水塘,最擔心潰堤造成中下游聚落災害,因此必須長期監測。水漾森林面積約6公頃,出水口因有岩盤阻擋,評估後認定暫時不會因潰堤影響豐山村。

水漾森林出水口兩岸有堅固的岩盤,監測評估暫無潰堤影醒中下游聚落的疑慮。攝影:廖靜蕙

水漾森林之路 小心枯倒柳杉

水漾森林的形成是造林後,發生崩塌無意間形成的巧合。921地震時,土石坍方阻斷了石鼓盤溪上游野溪形成堰塞湖,原本只是單純的柳杉人工林一夕變色。被水浸困的柳杉逐漸死亡, 水面上林立的枯木經紫外線照射白化,加上霧林帶雲霧繚繞,形成淒美的景色,觸動旅人的心境。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草地明珠」環頸雉退無可退 保育團體結護生合力「網」救

2016年12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前言:近年來因宗教團體不當放生,造成動物無法適應新環境大量死亡,又因放錯地點衍生難題,使得放生一詞蒙塵。其實放生立意良善,歸根究底,放生者的慈悲少了知識與智慧是主要原因。
上週五(2日)由福智佛教基金會與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共同舉辦的「護生與環境永續論壇」,邀請12位講者,分享各種兼備保育、護生的實踐成果,其中「人雉平安」一講更提供解決飛安的多贏策略,本報導即依據其演講內容整理而成。
為了飛航安全,機場常以鳥網、擊斃飛鳥作為預防鳥擊的措施。今年1~10月共計157次鳥擊事件,其他遭到散彈槍擊斃或誤上鳥網死亡的野鳥更是不計其數,其中不乏族群數日益稀少的鳥種。僧伽基金會為了保育台灣僅存基因最純的環頸雉,與民間團體、軍方、政府,合作發展了一項兼顧保育、飛安的計畫,半年來解救77隻野鳥,為瀕絕環頸雉留存生機。
環頸雉
環頸雉。圖片來源:Hiyashi Haka。(CC BY-NC-SA 2.0)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管理漏洞堵不住「血象牙」 環團籲禁絕境內買賣

2016年11月3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晶瑩剔透的象牙製品看似美麗,背後卻是以大象的生命換來。因人類競奢索求象牙,再加上棲地國特殊的社會處境,獵捕大象成為強大的經濟誘因。
不讓大象因我們而亡,昨(29)由立委及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台灣社會別再買賣象牙,並需制定營利性象牙買賣落日條款。立委黃偉哲表示,台灣不買賣「血象牙」,更不要成為象牙市場的日不落國。
立委黃偉哲及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防堵境內象牙買賣漏洞。攝影:廖靜蕙

大象保育需再進一步:杜絕境內買賣

台灣象牙仍存在境內買賣。台灣1995年起雖已管制象牙輸出入,並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24條規定,商業目的新品象牙禁止輸出入,卻存在兩個例外:一為私人持有的象牙,向政府登記即可合法擁有;其次,1995年立法之前庫存的象牙,商家經與政府申請許可即可販售。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保存里山更進一步 林務局加入IPSI分享台灣經驗

2016年11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執行委員會(IPSI),於本月第11次委員會議上接受農委會林務局申請案,以建立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獲得認同成為會員。里山倡議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學者期許TPSI為台灣里山倡議本土論述開啟一扇窗,並與全球分享台灣的里山經驗。

建構台灣本土里山論述  「TPSI」受國際關注

農委會林務局表示,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PSI)是借鏡國際里山倡議及其夥伴關係網絡之運作架構,與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研究團隊合作,透過整合性計畫建立,邀請相關公部門、學術和試驗研究機構、社區和民間團體等實務工作者相關組織、綠色企業等參與台灣里山倡議相關工作,提出未來推動台灣里山倡議的整體策略架構。
李光中表示,「TPSI」結合林務局過去推動水梯田、濕地生態復育的案例為核心,
邀請近年來致力里山倡議,或以實踐里山倡議為目標,以及一些不知道里山倡議,卻做著類似事情的社區或社群等組織加入。
他接著解釋,社區組織是指在特定農漁山村範圍的部落或社區發展協會,有些則是民間團體、學術和試驗研究單位與社區共同協作;社群網絡則如慈心基金會,不限於特定區域,而是以綠色保育標章、有機的理念與作法,與志同道合的社群網絡來實踐和推廣;個人或家庭農場等單位,目前還不是重點邀請對象。
國際間自2010年推動里山倡議,只有日本傾國家之力,於2013年建立國家層級的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有組織地推動里山里地里海的保全活用,TPSI是全球第二個案例推動全國性里山倡議網絡的案例,也在2016年「里山倡議機制」(The Satoyama Development Mechanism, SDM)脫穎而出,獲得1萬美金經費贊助;這是繼2013年「舞鶴茶園地景」、2014年「吉哈拉艾文化景觀」之後,再度獲得關注,預計明年於IPSI平台發表。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中油天然氣站恐毀千年藻礁 學者籲保留珍貴古氣候線索

2016年11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為了兌現2025年非核家園支票,中油公司宣布於觀塘工業區投資興建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然而令桃園在地團體憂心的是,一旦開發,將完全活埋大潭里超過120公頃的藻礁海岸。對此,學者表示,藻礁是研究台灣周邊環境歷史的重要素材,是了解台灣氣候變遷重要線索,無論死活都很重要。

非核家園進行式: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在觀塘

桃園在地聯盟指出,初期工程將填海造陸77.2公頃,若完整開發,要填海造陸230公頃,大潭里超過120公頃的藻礁海岸不復存。

桃園當地團體在大潭電廠外海記錄到礁體上長有軟珊瑚的情況,十分珍貴。圖片來源:桃園在地聯盟。
非核家園和天然氣供應何時變得密不可分?中油表示,政府相關部門雖已積極推展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電,但仍需遞補核電機組除役後之電量;而火力發電會產生PM2.5高碳排、高污染。因此在再生/綠色能源能遞補電量供應前,天然氣發電便成優先選擇。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沒有野生動物何來狩獵? 顏聖紘:維護獵場需跨領域合作

2016年11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前言:由動物當代思潮讀書會策劃、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支持的「窩講堂」,昨(20日)以「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邀請學者專家就狩獵議題演說,以下根據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演講內容整理。
前恆春鎮代郭榮華最近發起「廢止墾丁國家公園改制國家風景區」連署請願,要求退出國家公園,只是如此一來,可能影響魯凱族狩獵權益。「當恆春鎮都成為墾丁大街,還有野生動物可以讓魯凱族行使狩獵文化嗎?」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說,狩獵議題不該侷限狩獵行為的討論,獵場維護管理更重要,否則失去獵物的獵場,將使得狩獵除罪化失去實質意義。

自然環境是連續的  政策治理卻是斷裂的

提到狩獵議題,社會大眾立刻聯想到原住民,但顏聖紘以生物多樣性學者立場主張,狩獵議題應超越族裔,以行為來討論,並將漁獵行為等同視之;而狩獵牽涉層面複雜,也絕非《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修法就能解決。
談狩獵議題,應一併討論漁業行為。圖為底拖刺網影響海洋生態。攝影:鄭明修;圖片來源:台灣珊瑚礁學會。
「如果沒有良好的棲地,就不會有野生動物的存在。」他舉沿海捕魚,不能只捕魚,卻不保護棲地環境。棲地環境不好,即使放魚礁吸引魚群來,也只是利用人工製造魚很多的假象。然而,沿海環境的管理牽涉從陸地、河川到海洋的管理單位,不會只是漁業署的事。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復育國土再造森林 東勢處長李炎壽:專業人才是關鍵

採種的意義(下)——以專業服務造林

2016年11月14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年復一年採種,培養技術人員,以及高海拔殼斗科育苗技術,打破過去造林樹種,殼斗科只有青剛櫟的選項,而且不分海拔區位一視同仁的刻板行為。
「採種育苗攸關造林能不能成功。」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處長李炎壽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國有林保安林須小區域、適應性經營,也就是適地適種,並以優質種原為起點,為國土保安打開大門。其中的關鍵更掌握在學有專長的林業人手上,到現場發揮專長,將林區的管理帶上軌道。
具備幹通圓直的母樹,才能生出優良的後代。攝影:廖靜蕙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用生命換來種子 巡山員孫嘉祥:看到小樹死去總是心痛

採種的意義(中)——採種人的眼淚

2016年11月12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前言:為了復育國土,東勢處在梨山地區收回的菜地、果園造林,但跟平地造林大相逕庭,要將高山優質樹種種回來,菁英盡出以「人工採種」採種原育苗。昨天本報介紹了高山優勢種如何在劣地上扎根生存,今天則是深入介紹整個復育森林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採種、播種的過程又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故事?請見今日報導。
11月中旬,梨山地區海拔2209公尺,任職於東勢林管處的孫嘉祥與黃仲維,一早就帶著裝備、開著小貨卡展開行程。今天他們將再度有求於母樹,從她身上取種,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春天就會下種,幾個月後,她的子代將回到另一片廣闊的土地奮鬥求生。

採種人:具備植物知識又不怕爬高

雖然天氣冷得讓人打哆嗦,卻是適合殼斗科採種的好日子。到了母樹下,他們先觀察地上落果的成熟度,這是決定能不能採種的關鍵;若是落果多、又呈自然開裂,就表示果實夠成熟,可以上樹採種!
採種大師孫嘉祥是泰雅族人,從小跟著父親爬樹採種,加入東勢處巡山員後,偶然機會貢獻所長。攝影:廖靜蕙
無論是收集母樹下的種子,或爬到樹梢採種,都一樣重要;掉落地下的果實,成熟度又更好。不過,上樹採種效率更佳。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梨山菜地如何變森林? 高山造林全靠「採種」真工夫

採種的意義(上)-優勢種PK劣化地

2016年11月11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鬱閉森林中的樹種為了傳宗接代,常須借助風力、昆蟲、鳥類、飛鼠、猴子,甚至山豬一臂之力,散播到遠處。為了造林地復育,人類也扮演起媒介。東勢林區管理處為了梨山地區收回的菜地、果園造林,藉由採種技術,邀請周邊優勢樹種來造林地,一起守護國土。
每年秋冬時期,是殼斗科樹種結實落果的季節,位於2200公尺海拔的殼斗科大多處於歉年,反而是過去幾年不易覓得的長尾尖葉櫧難得的豐年,最後一批果實就要成熟落地,東勢林管處的採種工作也接近尾聲,採完這一批,就得等明年了。
林務局過去採種的工作大多外包,雖有嚴格的技術規範,現場也都有監工,但是一些高海拔樹種因區位險峻、得爬很高的樹才能採到種原,再加上整體採種市場與技術也因工作性質傳承不易,獲利不彰面臨凋敝,更顯困窘。
高海拔適合殼斗科成長,長尾尖葉櫧尤其是梨山一帶優勢物種。圖為果實。攝影:廖靜蕙
東勢林區管理處這幾年則於處長令下,由管處同仁發展採種、育苗工作,至今已累積八種樹種的採集經驗,並撫育成苗,陸續種回梨山一帶收回的造林地,並且持續監測成長狀況,希望能為高海拔樹種留下優良樹種的族群及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