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花生醬的心事

作者:廖靜蕙
國產花生。
農委會近日頻頻動作,發新聞稿為「自由經濟示範區」造勢,5日新聞稿更以鳳梨酥、高粱酒為例,說是「做大原有的餅」及「創造一個新的餅」;認為鳳梨酥經過自經區加持,越作越大,連帶增加契作面積;台灣高粱酒製酒技術好,進口原料製酒,不會與現有產業競爭,而是創造一個新的需求市場。
只是鳳梨東南亞進口價每公斤7.7元,國內產地價格每公斤18元,一旦開放進口,到底還有多少企業願意繼續照顧台灣鳳梨?

再談農委會新聞稿所提的花生醬為例,說明「目前多由國外直接進口,國產花生加工為花生醬之比例很小;未來倘於示範區加值後即使內銷,應係取代現有進口,對國產花生不致有重大影響。」
依據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陳吉仲提供的資料,因部分花生產製品為管制品,2012年進口花生14,000公噸中,從中國進口5,100公噸,佔30%;1台斤24元,但台灣產地價格就要43元。台灣花生年產量約57,000公噸,產值25億元,除供種子外其餘產量的9成以上加工製成花生糖、花生粉、罐頭、花生油、花生醬等,由於花生油是管制品,非國產花生產製品,須全數出口,但原料佔比甚低。
嘉南平原的花生田。
國內生產的花生醬有11,053公噸,同時也進口2,813公噸的花生醬;其中來自中國有1,335公噸,佔總進口量的47.48%,而出口有11.9公噸。也就是說,就台灣本身的花生醬消費量而言,約有13,854公噸,國內所生產花生醬佔國內需求量的8成,並非如農委會所說,花生醬是直接進口。
花生醬並非管制品,因此自經區的產品可同時內外銷,未來成本低廉的中國花生立足台灣,將成為台灣花生產業最大威脅,採用國產花生為原料的業者,逐漸遠離市場,連帶造成大多數花生農生計受到嚴重波及。這個後果絕非農委會所言,「對國產花生不致有重大影響。」
在此條件下,農委會說「新的事務總有風險,如果不試就不知道還可以改進的方向與作法」事實卻是政策評估和配套不足,服貿農業協議和自經區農業加值方案匆促上路,恐怕只會加速農業關鍵技術流失、導致農業空洞化危機。
台灣加入WTO後,帶給農業的衝擊,直到這幾年在許多人努力下,透過更符合生態的農法、生態旅遊,逐漸扭轉劣勢。即使加入WTO對全世界開放市場,卻仍管制中國830項農產品,如今若因自經區完全鬆綁,中國農產品借MIT,遊走國內外,將徹底擊垮台灣農業;不但減少農業生產面積、人口,台灣寸土寸金運作邏輯下,未來農地的使用恐怕也將淪為建地,原本可以服務人類的農田生態系瓦解,加速暖化以及熱島效應,結果將反撲到台灣社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