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中國農產也可標MIT? 自經區條例闖關學者超憂心

2014年1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自經區、服貿對台灣農業衝擊大,農業、經濟學者召開記者會說明。想喝一口台灣生產的茶葉泡出來的茶嗎?2011年中國出口茶葉近32萬公噸,出口價格每公斤90元,台灣僅生產1萬5千公噸,產地價格每公斤450元。經過「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自經區)包裝洗禮,未來掛上台灣茶葉品牌的茶原料,可能全來自國外。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已於上個月(2013年12月)經通過行政院審議,即將送立法院審議,多項條例賦予園區內業者使用來自全球,包括中國830項管制品,不但出口免關稅,而且全部無分別掛上MIT品牌內外銷。學者憂心,此條例可能讓台灣農產品崩盤,連帶造成農村凋零;在政府無力管理食品安全的情況下,食安風險也將擴及消費者。
昨(9日)國內幾位農業、經濟學家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指出「海峽兩岸服務貿易(服貿)農業協議」和自經區條例兩項政策,是犧牲廣大民眾利益成就少數人財富的產業發展思維;呼籲政府重啟服貿協議談判,將農業排除在外;自經區限定採用國產原料,才可為我國農業加值。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陳吉仲指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第38、42開放所有中國管制之農產品,「開放尺度,全球首見」。如此一來僅有利於國外,不利本國,將重創台灣農業。「過去對中管制830項農產品,是經過審慎思考所下的決定,現在卻實質棄守,將造成台灣農業空洞化,食品安全、品牌也消失。」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吳榮杰也指出,台灣加入WTO之後,對全世界開放市場,只有對中國830項農產品列為管制品,如今卻在自經區條例下全面開放,此事非同小可。

MIT不容掛羊頭賣狗肉

「要讓台灣農業加值,當然應使用台灣農產品!」吳榮杰說,MIT不容許掛羊頭賣狗肉,讓中國農產品原料和台灣無分別使用,如此將使台灣產品水準拉到和中國一樣,台灣農產品產生替代效應,對台灣農業、農民生計將造成無可挽回的衝擊。
更令人擔心的是,食品安全在政府無法把關的情況下,國外內消費者都得承擔食安風險,更對國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幾位農經學者表示,並非完全反對,但農業加值條例必須修改。國際經濟學者吳榮杰表示,貿易自由化無法避免,台灣是靠貿易起家的,並不怕競爭;今天抗拒的不是自由化,而是避免不公平的政治力介入的自由化。
他說:「我們今天擔心的是,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程序上應先加入TPP,現在卻是先談兩岸的協議,只會加速兩岸的統一」。

保護農業具有國家安全意義

陳吉仲也指出,台灣和日、韓等國農業條件相似之處,皆為農業生產成本高,糧食自給率低,因此日、韓在與美國雙邊談判上,都針對「敏感農產品」不開放或關稅設限。
「美、韓在稻米貿易能封鎖住,就是基於是否認知稻米生產不僅只經濟價格,還有生態、文化價值」陳吉仲說,若以自由市場機制,台灣稻米生產,稻穀價格23元、稻米35元,國際稻米價格進口11元,進口稻米似乎很划算,但稻米生產價值300億元背後,帶來的2000億生態、文化外部效益,是無法反映到市場機制的。
「讓市場機制決定是不行的,因為它無法反映外部效益。」陳吉仲表示,這也是何以WTO在農業議題無法談攏,就是因為農業生產的價值,不僅只經濟效益;一旦失守,在社會文化、生態環境都具有風險。

政府未言明自由貿易政策

農委會5、9日新聞稿皆樂觀表示,自經區是加入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完全自由化之前的擋土牆,不影響國內產業又可加值具競爭力的產業。
陳吉仲則質疑,貿易自由化的策略是什麼?台灣先走向中國再走向全世界,或先走向全世界在走向中國,那個過程比較好?換句話說,台灣先加入TPP再簽訂兩岸服貿,或先簽兩岸服貿再加入TPP,哪一個步驟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不同的步驟,對台灣的經濟會有很不同的影響,這也是政府在自由貿易策略,未跟人民說明清楚的地方。
陳吉仲指出,日本為了保護本國的稻米,在與美國談判TPP,甚至願意將汽車出口美國的關稅優惠延遲。「日本沒有稻米還有文化嗎?台灣沒有農業,還算是台灣嗎?嘉南平原富庶的景象會變成如何呢?這些損失絕非一個農業部門的損失。」

完全自由化並非好政策

「社會正義應優先於自由貿易效率的追求」開南大學行銷學系榮譽講座教授吳明敏指出,完全自由化並非好政策,因為會牽涉到很多社會成本,台灣農業的客觀條件就是那麼多老年農民,那麼多閒置土地,為何這麼多農村勞工無法完全就業,農村青年越來越沒有未來,說明農業不能自由化。
陳吉仲以美韓雙邊貿易為例,韓國仍有2.5%農產品是不對美國開放的,尤其稻米更完全不開放;日本即使為了加入TPP,仍設農業保護措施;顯見加入貿易協議未必得全面性開放。反觀服貿協議在農業方面,台灣對中國全面開放,卻不要求控股,但台灣進入中國,服貿協議卻要求在農業上不得超過65%控股。服貿協議在農業上是完全不對等的談判。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說,世界各國加入WTO、TPP等貿易協議,都會針對國家作調整,WTO從2000年至今農業議題之所以談不攏,即因各國莫不謹慎保護本國農業。台灣糧食自給率才32%,鄰近國家日本40%、韓國45%,德國83%,比其他國家更不該開放農業項目。

自經區恐使台灣失業更普遍

蔡培慧表示,自經區的設計,只有資本家有能力設廠,「過去食品加工業是地方重要的產業,但因原物料便宜,而轉到東南亞、中國設廠投資」,現在自經區讓國外原物料進入台灣,將影響中小企業食品加工業萎縮。「政府原應促進各行各業蓬勃發展,促進就業率,卻因自經區,使得中高齡就業也跟著萎縮。」他說,農業生產原本是各國用來拓植就業的機會,沒想到陳保基卻把這機會拱手讓給世界各國。
此外,服貿協議更將加速拉平兩岸工資水平,吳榮杰也指出,台灣目前工資已經倒退15-16年前,服貿之後,可能還會更低,「最壞的情況還會發生。」
免關稅政策更將帶來負面影響,蔡培慧指出,台灣水、電以及石油價格,相較於東南亞及中國低廉,換句話來自經區投資的企業享有便宜的能源,卻不需付出成本。他也質疑,台灣是否需要自由經貿區。台灣現有五港一空都是自經區,但以桃園航空城為例,目前只有建築業維持,沒有任何生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