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能源政策,你看見了嗎?

2008年3月19日,廖靜蕙綜合報導
火力發電廠台灣要拼經濟、也要顧環境,能源政策具樞紐功能,具有平衡作用,牽一髮動全身。面臨能源逐漸耗竭,再加上全球暖化現象,能源議題更顯艱鉅。台灣絕大多數能源仰賴進口,根據經濟部能源局3月6日的新聞稿指出,台灣能源供給中,進口能源占98.3%,自產能源僅占1.7%。節約能源、再生能源的開發與運用更形重要。2008年,台灣人民即將透過選票,選出新任總統,領導台灣因應能源挑戰。兩組候選人在能源政策的表現如何?以下就「節能」、「再生能源」兩個面向討論。
能源需求需管控
馬陣營主軸「動員全民節能,邁向零碳城市」每年提高能源效率2%為目標、「低碳節能綠建築」、「零碳綠建築」;謝陣營推「積極節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工業透過製程改變或調整產業結構;交通則規劃大眾運輸著手;住家與商業方面,則從建築物的絕緣與通風、照明及空調需求著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認為兩候選人能源政策都寫得很好,但是不夠具體,易淪為口號。她期待兩組候選人能就目標、期程、方法以及如何回應未來能源變化著墨。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則認為能源政策對於「需求」沒有約束,台灣尚有國光石化、大煉鋼廠等著通過環評,兩案都屬於高耗能產業,能源需求是否能如此無限制膨脹;蘇花高速公路的興建與否,也影響未來能源需求,鼓勵民眾私人轎車上路或興建大眾運輸系統,都與能源議題有關。
謝提規劃大眾運輸,則必須落實經費分配,「交通運輸,連鐵路都是弱勢」台大教授徐光蓉說從政府部門經費預算,可看出兩者的待遇。她認為台灣最大的問題是高耗能產業太多,馬英九政策對二氧化碳減量沒什麼幫助,應從調整產業結構以及製程改變著手。
使用再生能源
風力發電機。圖片來源:Sandia National Lab目前台灣再生能源的使用包括太陽熱能、風力能、水力能、生質能、地熱能等,非碳能源只佔11%,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施純榮認為台灣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太低,很多再生能源產品都是台灣生產外銷到國外,例如風力發電的機組都是台灣生產,台灣具備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謝陣營提202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的20%以上之政策目標,雖提高使用比例,但即使當選2020年都已經卸任。
謝、馬皆提及利用休耕地轉作生質作物。其實早期台糖利用甘蔗發酵酒精,但因生產速度太慢,而且汽油很便宜,在無市場競爭力下停產。台灣有這個技術,用蔗糖發酵當酒精,甚至把纖維質變為酒精,連甘蔗葉都可以使用為酒精;但台灣的土地面積不夠耕種,用來供給交通需求,並且生質燃料的發展排擠世界糧食供給,已引起聯合國關切。此外,大面積單一物種耕作對環境的衝擊,也須評估。徐光蓉認為長遠考量應該發展氫能源。
普世議題,台灣不能缺席
崔愫欣認為能源使用已成普世議題,台灣目前面臨物資上漲的情形,就證明無法置身國際事務之外。而兩黨不談能源議題的解決策略,只指責對方經濟做得不好,將能源問題泛政治化;此外,媒體不報導國際能源危機的現況與因應策略,政府也不提,使得民眾知的權利被矇蔽,在資訊不完全的情況下無法認清事實。
面對全球能源挑戰,是2008年總統候選人迫切的任務。能源政策夾雜在環境政策中,定位不清、目標不明顯,實難看出能於經濟與環境之間取得平衡。在節能、限制高耗能產業的開發,增加再生能源使用率等議題上,兩位候選人恐怕得加把勁,否則難讓讓選民放心投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