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參條例 成東海岸完全開發手冊?
2009年12月2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內政部營建署自1999年起推動「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至今屆滿10年。上週五(11日)一場由桃園縣、金門縣以及台東縣共同舉辦的「永續──河‧海‧城──國際研討會」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中以三縣市所提的計畫為案例,邀請國際知名的生態與景觀設計專家講評。會中多位政府代表、學者專家都提及正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均同意嚴苛的氣候條件將打擊城鄉風貌,在計畫中應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戰略。有別於三縣市代表信心滿滿的發表計劃,參與民眾則對資訊平台、與在地居民的溝通、配套措施,如綠色運具之實施存疑。
2009年「永續──河‧海‧城──國際研討會」於12月10-11日舉辦,桃園縣以「大嵙崁綠色資產廊帶」發展縣內大嵙崁溪(大漢溪)沿溪的綠色觀光,因此於12月10日安排City Tour,帶領國外學者專家參觀桃園縣沿著大嵙崁溪重要景點,其中以「後慈湖」最具神秘色彩。與會者除了讚嘆此地豐富的物種,也不乏應對此地進行物種調查的主張。而開放後的後慈湖自然生態資源如何規範、維護、保持,也將成為縣府一大挑戰。
此次座談會除了討論美國牛肉進口的相關問題,也邀請了代表消費者的民間團體和實際付諸行動的學生代表,分享對政府目前進口美國牛肉的看法與建言。
十月,政府公告重啟美國牛肉進口談判,一時之間,群情激動。民眾對政府的信心跌到谷底,台灣國內的食品安全機制是否能保障民眾健康?在「對外說一套、對內做一套」的「三管五卡」1撇步下,台灣國民健康真能得到保障?
台灣西部首座無基改農區於24日在苗栗縣苑裡鎮召開記者會、正式揭牌,農友們在「有機稻場」的體驗田割出台灣地形之稻田圖騰,並插上反基改旗幟,表達台灣農民拒絕基改作物的決心,不但為消費者健康把關、守護台灣西部重要穀倉,並與國際潮流接軌。
「動物無選票,因此要由關心的人類為牠們投票。」政治人物怕得不到選票,做事以選民的喜好和自己的利益為基礎,原本應該扮演「專家」的角色卻蕩然無存。本該以生命為本的施政,或至少要能依據法律行事,卻挑著做。因此,在17日發起的「為動物請命」中,主辦單位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便不斷地呼籲有良知的選民,要為動物投票給尊重生命、法律、支持動物保護的縣市首長候選人。
綠黨召集人張宏林說,原以為台灣第一次有動物姓氏的總統,會提升台灣的動物福利。他形容台灣流浪動物的處境,是「雙手沾滿血腥」的作為。政府既然能釋出「消費卷」,他建議也該給動物「福利卷」。「為動物投票」,他呼籲各政黨提名有動物權概念的候選人。
繼4日揭露台灣流浪動物收容處境,兩週來,基於「動物沒選票,縣市首長顯然『無動於衷』」,全台104所動物處置所裡收容的流浪貓狗仍時時刻刻處於飢渴、身心的痛苦中,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今(17)日上午於行政院門口發起「送行政院『照妖鏡』」,「請行政院解除制度虐待動物的『妖』」請願活動,要行政院召開「縣市首長會議」,要求縣市首長即刻改善動物福利現況。
關於街貓浪犬,我們以為有了動保法之後,王子公主便過著幸福的日子了。於是我們閱讀《馬力與我》、《再見了!可魯》,讓歡笑與眼淚齊飆。
11月4日是台灣《動物保護法》邁入第12年的日子,在此同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表了一份「台灣『奇蹟』--從生命到垃圾」報告(〈台灣流浪犬貓捕捉、收容、留置調查報告「摘要」〉)及網站完整體檢《動物保護法》12年來台灣流浪貓犬的現況,針對全台326個縣市鎮,捕犬、留置、收容流浪犬貓現況進行大規模的訪查,發現全台326鄉鎮有104所於法無據的「留置所」,任由清潔隊捕捉回來的貓狗在髒亂、沒有生存條件的環境,任其死亡。
炎熱夏天午後的台灣霧峰,有幾位身穿厚重保暖衣物的工作人員正在分裝手上的種子。這裡是台灣種子庫存心臟部位──農試所種原中心的中期貯藏庫。農試所種原中心技佐魏趨開帶著採訪人員更往裡走,推開一道厚重的門,身著夏衣的隊伍,被迎面而來的寒冷逼著打哆嗦,不到幾秒鐘便不得不告退。這寒冷至極的空間是「長期貯藏庫」,室內溫度:-12℃,相對溼度:30%,有如極地的環境,收藏耐貯型種子,保存期限最長可達50年。
提到全球暖化,多年來人類將焦點集中在工業密集國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直到近十年來,才將焦點轉移到畜牧業。而體積龐大、集約飼養的牛,更首當其衝。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6年的報告,畜牧養殖業排出的溫室氣體,超過了小轎車和越野型休旅車的排放量。紐西蘭原為《京都議定書》的模範生,卻因畜牧業而跌一跤,為此,紐西蘭甚至課「放屁税」!哇,聽起來似乎很不人道,說起來,似乎都是牛的錯。
2009年一開始,「牛轉乾坤」之聲不絕於耳,好像牛能帶來莫大的運氣似的。想想人類對於牛的依賴程度有多高,一頭牛可以耕田、搬運、生產牛乳;死後將它解體,製作成各式牛排、肉塊、碎肉,端上我們的餐桌;骨頭可以熬湯、磨成粉添加於動物飼料中;牛皮還能用來製作成民生用品。看看你身上有哪些地方正披戴著牛製品?全身都「有用」的牛,如果能改變運氣,應該第一個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吧?
嘿,你是否曾在週末假日帶著家中的兒童,到過牧場看草場上一群群漫步吃草的牛,感覺賞心悅目;特別是看到剛學步的小牛,甚至期待抓一把草餵食牠們,口中喃喃唸著:「好可愛喔!」但是你知不知道這群牛可能不久後就成了你餐桌上的食物,而小牛可能是剛滿月正可愛,吸引遊客的目光、用來當乳牛的我以及我的族類?現在讓我來告訴你「牧場上的牛」,我們的故事吧!
我是一頭牛,為了幫助人類了解我的重要性,進一步來說,我不但是牛,還是一頭水牛。我有一對長而向後彎曲、有如新月狀的長角,我的皮很厚、皮毛稀疏,毛色是深黑青灰色,因為我的蹄大而且平整,走在水田或沼澤時不容易下陷,因此適合在水田中工作。我的祖先是明末清初,從華南沿海一帶「移民」進來台灣,差別在於我們不是出於自願。我們只要有草就吃、身體強壯、抗病力強、性情溫和,又能適應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在當時農業社會,我們是主要勞動力的來源。不過這都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我們水牛在台灣已經越來越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