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當原住民部落點燃復耕的希望,傳統的技術卻不再,這時候農改場成了有力的夥伴。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8個社區、部落,發展的夥伴關係,以永續的有機、生態農法,發展社區與部落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前(29)天研討會,花蓮場邀請8個部落代表現身說法,由部落種植的水稻、雜糧、油料,架構台灣糧食安全模型。
當原住民部落點燃復耕的希望,傳統的技術卻不再,這時候農改場成了有力的夥伴。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8個社區、部落,發展的夥伴關係,以永續的有機、生態農法,發展社區與部落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前(29)天研討會,花蓮場邀請8個部落代表現身說法,由部落種植的水稻、雜糧、油料,架構台灣糧食安全模型。讓農民決定稻米價格
大南澳地區有機農村再生協會大概將有機農業「公平」原則,徹底實踐,對於農民、工人、加工者、通銷商貿易商、消費者以及其他生物,兼顧平等、尊重、公道,並提供照顧。
張興仁不但是大南澳地區有機農村再生協會總幹事,還是當地長老教會牧師,身為農業門外漢,卻因當地老農的懇託,決定踏入農業,以有機農業為目標,並為辛苦耕種的農民,爭取合理的稻米價格。「牧師米」名號不脛而走。
漁業署近日發布「南方黑鮪保育已具成果,各國漁獲配額將可逐步恢復」,2015年台灣漁獲配額將恢復到1,140公噸,並鼓勵民眾品嚐。不過,國際綠色和平指出,IUCN仍將南方黑鮪列在紅皮書中,極度瀕危等級,憂心冒然增加配額,南方黑鮪復育可能更加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