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診斷有機農業困境 學者以工程模式提出九大解方

2013年11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工程學概念也可以用來解決有機農業的難題!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邵揮洲,訪談農業專家後,摸索出一套運用工程語言參數的系統,用來訂出影響有機農業的關鍵因素、以及問題解方,企圖為有機農業尋找創新營運模式。
苗栗的有機麥田。

工程學問題解決模式也可用於有機農業

福智文教基金會昨(10)日主辦「心靈與環境教育」論文發表會,學者分別以慈心基金會、里仁以及友善大地公司作為研討對象,診斷有機農業在台灣現況。

台灣推動有機農業速度極為緩慢,依據農委會新聞稿,截至9月底,通過有機驗證的耕種面積為5,664公頃(不含綠保、友善環境的耕種面積),佔農地總面積不到1%。邵揮洲透過訪談,發現原因不外乎市場小、物價高;農村勞力轉移以及農地面積小。
邵揮洲以自己熟習的工程理論「TRIZ」(創新發明問題解題理論)為基礎,將有機農業套用為創新發明的一項,先找出這項產業的難題,然後尋思解決途徑。
企業為了改善一件事,卻又造成另一件事的惡化,而產生矛盾。過去遇到矛盾情形可能會採用折衷或是妥協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往往治標不治本。TRIZ則分析矛盾之處,找出問題的核心,進一步找出可提供解答的參考。
邵揮洲訪談7位有機農業專家,依據TRIZ40項參數,將原本使用於工程學上的語言,轉化為有機農業語言,並整理出10項對有機農業最有意義的參數,包括政府的支持、營運模式、民眾的支持、經營者的熱情、人工成本耗費、有機農業被認同的程度、有機認證、市場通路、價格、經濟規模等。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找出有機農業的3種矛盾衝突,包括一、有機農業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導致價格過高,民眾不買單?二、不想花錢做有機認證,又想得到民眾的認同?三、經濟規模小如何擴充滿足市場通路?
這些矛盾以問題的形式呈現,接著從10項參數,找出解答,進而得到9個解決方案,包括:分工合作、同(異)業結盟、生命共團體(同甘共苦)、訂單預估或生產排程預測、天災或突發狀況預防、彈性應變、農耕設施自動化、感恩及利他精神、導入企業化管理系統

創新營運友善大地逆風而行

邵揮洲以友善大地社會企業有限公司為例,分析其經營特色,發現友善大地早就具備以創新營運模式,解決有機農業矛盾困境。
友善大地的經營特色包括,與小農聯盟方式、企業化管理、導入生產排程、不以營利為第一考量、依照小農可配合程度分級、資金來自小農、拒絕大企業入股,更重要的是背後有宗教信仰支撐。
邵揮洲不諱言指出,不少人不看好友善大地的經營模式,認為不以獲利為主的生產難以持久,但至今友善大地逆風而行,打出一片天,或許能提供給台灣社會一個參考模式。TRIZ用於解決有機農業問題改善的工具,似乎可行,在於創新言營運模式方面,除了科技與管理方法,如何具有高遠的目標,心態才是成敗的關鍵。

食農教育  環境、農業與飲食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兒童的食農教育更是支撐台灣農業不可或缺的支柱。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董時叡表示,食農教育離不開飲食教育、農業教育以及環境教育3個層次,但目前這3個領域是各自獨立運作,缺乏整合下,食農教育的全貌很難呈現。
兒童與蔬菜。(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
董時叡針針對台灣兒童食農教育進行相關研究,以國小課程設計、訪談國內食農教育專家以及調查有機農場經營者參與食農教育之意願,得知目前有機農場在舉辦兒童食農教育之能力、設備、資源等仍不足,也缺乏對食農教育的整合能力,需要相關單位或團體扮演起輔導者角色;董時叡認為,農政機關或相關輔導機構則可於食農教育扮演主導者角色,擬定食農教育的目標、課程內容,讓農場在執行上具有明確的方向。
食農教育在缺乏法源依據下,對學校缺乏強制執行力,也沒有主管機關進行整體規劃,導致學校食農教育缺乏相關資源。董時叡建議,未來食農教育應朝向立法。

以綠保詮釋台灣里山精神

提到農業生產,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生產的農田,是食農教育重要的學習場域。2009年底,因為水雉集體死亡事件,讓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增加一項工作,友善環境除了取得有機認證,更落實於實際的作為──只要願意不使用農藥、化肥,保育農田生態系,就可取得綠色保育標章認證。
菱農夫婦展示栽種的有機菱角。(圖片來源:林務局)
綠色保育標章的生產原則很清楚,田區有保育動物或特殊物種,例如一度認為已經消失的大田鱉,雖未列入保育物種,珍稀瀕絕程度破表;生產過程避免傷害該保育物種,且積極營造適合保育動物之生存環境。謹慎投入農田之養分及防治資材,最終不得檢出農業殘留。簡單的說,就是不得使用有害動物生存的資材。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蓉分享了綠保農民的心聲,「綠色保育改變的不只是動物的命運,而是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他說,原本30、40年前台灣農田常見的野生動物,在推動綠保標章過程,一個一個回到農田報到。綠保精神也回應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所關注的「里山倡議」,不但重視生產,更兼顧了生態以及生活,詮釋了要達到永續的目標,三者間關係緊密,不可或缺。
蘇慕容進一步表示,綠保計畫的經驗將複製於全台,在保育方面,由原本受限於單一物種的保護,轉變為地區性全面自然生態的復育成果;經濟方面,也兼顧農友的農產品收入,開展當地農業發展的新契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