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台灣木材拼自給 疏伐人工柳杉林打頭陣

【生物多樣性×產業】永續林業篇(二)
2016年6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日治時期引入的柳杉林,歷經70多年歲月未砍伐而呈現衰敗,單一而鬱閉的林相,有如沉默的森林。為了維繫健康的森林生態系,同時提升國內林木自給率,林務局提出「人工林經營方案」,首先針對1萬1千多公頃的柳杉林進行疏伐,讓陽光穿透森林,增加生物多樣性;砍伐下來的柳杉木,期待替代日本進口的柳杉木,減少碳足跡,增加國有材競爭力。
台灣林業發展的契機,也隱含於國有林中的人造林。農委會訂下5年從1%不到的的林木自給率,提升到3%,也就是自產18萬立方公尺國有材,預計2016年~2020年4年累積2200公頃、材積累積11萬立方公尺。70年前種植的柳杉純林,是首批主力產品。
疏伐修枝的柳杉林,讓陽光注入林中,生態系更多樣!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疏伐修枝的柳杉林,讓陽光注入林中,生態系更多樣!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鎖定柳杉疏伐 一兼二顧

日治時代引進的柳杉,直到1980年代仍不斷引種種植,但隨著禁伐天然林定調,這批柳杉林也比照天然林一起在台灣林地白首偕老,只是,同時期種下的數以百萬棵計的柳杉,面對同時老化的處境。
「再不處理,如果哪一天同時大量衰退,其實對森林是不好的。」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接受訪談時指出,若現在不處理這些柳杉林,未來因為集體衰敗死亡,以至於造成大面積土地裸露,並使得之後搬下來的木材失去經濟價值,是最該避免的事情。而民眾也必須了解台灣森林的這項現況。
2013年重新啟動的新林業計畫,盤點1萬多公頃的柳杉木,將列入優先處理項目。方法是以魚骨式的集材線疏伐,避免倒木傷其其他樹木,還能擋風;疏伐之後就不再種柳杉。
「只要是活著的柳杉就可以用,而且它不會腐爛,中心部位反而更加密實,不輸進口柳杉。」楊宏志說,鎖定柳杉是因目前在台灣面積、數量都最大;柳杉的利用同步也解決讓森林更健康,涵養水土等多個功能。「這項計畫隱含讓森林健康的目的。」
兼顧生態系的台灣林業,採取穩紮穩打策略,一開始以穩定供應料原為主。楊宏志說,從柳杉木開始建立產業鏈,當一家廠商不斷有柳杉料原進入業者工廠,就可打造一條生產線。
至於柳杉有哪些用途?林務局已委託台灣大學計畫,在北中南東成立四個團體,包括伐木、製材、販賣,以及中間的產業如家具設計,鏈結之後,由政府出面提供平台,讓國有材得以販售。
台大於北中南東成立包括伐木、製材、販賣,以及中間的產業如家具設計團體,圖為國外發展的移動式製材廠。攝影:徐嘉君
台大於北中南東成立包括伐木、製材、販賣,以及中間的產業如家具設計團體,圖為國外發展的移動式製材廠。攝影:徐嘉君
知道柳杉木在供應鏈的流程,就可建議業者不需進口,改以使用國產柳杉,這與日本進口的柳杉品質是一致的,而且計算碳足跡更具競爭力;如果業者願意改變行為,台灣生產的林材,就有機會進入市場,翻轉這項產業。
柳杉純林 美學與風險的難題
楊宏志擔任嘉義林管處處長時,即發展相關計畫,試著解決這個純林困境。他首先在阿里山小火車經過之地,找到柳杉上源,進行帶狀整理,並以20、30、40%的砍伐率,引入科學方法模擬,經過5、10年之後的景象,確認是可行之後,進而在阿里山公路80K處的柳杉林進行實驗。
一開始疏伐率訂為27%,當地民眾覺得過高而調整為18%(每100棵砍18棵),還讓學校帶孩子來參觀伐木,孩子們第一次看到伐木,十分開心,不但符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永續利用的意旨,更提供了環境教育。砍伐來的木頭與學校合作,成為學童學習上的素材。
當時也邀請幾個環保團體參觀,他們認同這個伐材計畫,因為他們認為柳杉林有如「死的森林」,外表漂漂亮亮,然而陽光無法照射進來,使得樹冠層之下只有逕流以及很厚的腐植質,在這裡看不到野生動物;他們認為疏伐讓陽光進入,也許可以讓地被物活起來,囓齒類動物進入,才能讓整個生態系活過來。
之後陸續做了不同的疏伐量的比較,在不同穿透度下,景觀有何差異,卻在即將啟動之際,遇到八八風災,心力改投救災而未能實踐。

20種原生樹種 為林木自給效力

柳杉雖是第一波主打,卻不是唯一。目前林務局規劃20種適合具經濟價值的樹種,提供給租地造林戶參考;中高海拔包括紅檜、扁柏、肖楠、台灣櫸、杉樹等,低海拔則以相思木為主要樹種,這些都是台灣原生樹種。
租地造林建議樹種。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租地造林建議樹種。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租地造林建議樹種說明。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租地造林建議樹種說明。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至於成本、價格方面如何取得優勢,則牽涉到複雜的議題。楊宏志說,全球化浪潮下,製糖、曬鹽都因競爭不過其他國家,導致產業沒落,最終牽涉到「台灣要不要留住這項產業。」
雖然每年進口600萬立方公尺[1]木材,但台灣是外銷導向,不會都在國內使用,極可能加工之後出口,例如薩克斯風、電腦配件紙箱,以木頭進口再以各種形式出口。
根據造林生產組委託計畫,透過比照海關輸出口編號,初步估算每年有49萬立方公尺木材製品出口。但一些進口後加工碎製的木製品,與進口編號對不上者,仍無法估算出數量。「這部分必須說清楚,加工出口的部分應扣除。」楊宏志說。貨號清楚之後,接著是掌握流向,廠商用量多少、廢棄多少,多少用在台灣、多少出口等,盤點要多少是台灣可以替代的。
另也協助調查從國外進口的這些林木來源,若疑似砍伐自非法砍伐,必須要替廠商分析有哪些替代品,避掉風險。
國內消費者有望買到國有柳杉木產品,要知道是否來自國有林疏伐,可透過QR Code得知產地。「國內木材市場太小,因此採產地證明,這套辦法已完成,並也試辦兩年,已可上路。」
對於有些人拿日本林木自給率以50%為目標與台灣比較,楊宏志認為,本質不同無從比較。他解釋,日本57%都是私有林地以營利為主;國內92%是國有林,當然優先以國土保安、水土涵養為主要目的。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對日後柳杉造林影響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米堤飯店下方的西川造林地)。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1911年)正式栽植,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吉田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在西川造林地試驗「成功」之後,臺灣開始陸續大規模種植柳杉,然而隨後從業人員發現問題重重:柳杉快速生長的時間不過15年,在20年前後即進入衰老期;同時柳杉對抗天敵的能力差,松鼠喜歡啃食其略帶甜味的樹皮,導致大量死亡,溪頭的紅頭柳杉,就是大量枯死的例子,更由於單一樹種的造林,使得問題更加嚴重。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未檢討柳杉造林是否恰當,仍延續柳杉的造林政策,而由於柳杉結實率非常低,因此在80年代前,種子都是從日本進口,最高峰時每年需從日本進口6萬公升的種子。至今柳杉仍無法在台灣的野地自行繁衍,如果沒有人為種植,柳杉最終將在台灣消失。
資料來源:摘錄自〈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註釋:
[1]林務局根據財政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出口貿易統計月報」換算出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