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幸蝠」系列報導(四)
2013年12月28日雲林訊,廖靜蕙報導
以保育蝙蝠為目標,水林、北港的5戶農民,不使用農藥、化肥以及基改資材,讓農田生態系生意盎然,接著在農田邊,高掛著蝙蝠屋,呼喚著蝙蝠來居住。幸「蝠」農產的農民們,儼然蝙蝠保育的代言人。
找回幸蝠
蝙蝠屋掛越高越好,蝙蝠好找得到,所以掛蝙蝠屋是挑戰高度的極限。最積極掛蝙蝠屋的農民,莫過於溝皂101(有機)農場主人翁進興。他在分散幾處約1甲的農地裡,已經掛了6個蝙蝠屋,倉庫外的蝙蝠屋,今年夏天來了8隻蝙蝠,「住得滿滿的」,大清早還會看見牠們飛回來。
「過去農村常見蝙蝠,現在都沒有了」,也許是因蝙蝠剛好滿足了他對過去農業時代的緬懷,雖然捕蟲的成效看不出來,他仍然十分珍惜有蝙蝠相伴,最近他還要增加一個蝙蝠屋,掛在菜園邊。










































漁業署近日發布「南方黑鮪保育已具成果,各國漁獲配額將可逐步恢復」,2015年台灣漁獲配額將恢復到1,140公噸,並鼓勵民眾品嚐。不過,國際綠色和平指出,IUCN仍將南方黑鮪列在紅皮書中,極度瀕危等級,憂心冒然增加配額,南方黑鮪復育可能更加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