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後灣京棧 台灣陸蟹保育的關鍵點

學者:要四方合作 嚴密監控族群數量
2010年11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抱卵凶狠圓軸蟹。圖片來源:墾管處陸蟹是恆春半島相當有特色的生態資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墾管處)在2009年委託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理教授劉烘昌團隊進行陸蟹資源調查,記錄的陸蟹種類為6科30種,陸蟹多樣性幾乎是全世界第一。緊鄰海生館南側的後灣村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也成為陸蟹重要棲地,但因僅劃入國家公園的遊憩區,近日因京棧大飯店開發前途未卜。
13日京城建設(開發單位)舉辦的民間說明會,劉烘昌親臨現場,並表達對陸蟹棲地開發的無奈心情。他說,全世界陸蟹的數量都急遽下降中,是應該更積極的保育陸蟹,他認為最好是國家能買下這塊地且落實陸蟹保育工作。
劉烘昌曾列席國家公園委員會,建議以換地或買地方式保留後灣陸蟹棲地,但限於法令,且政府並不支持而無法進展。國家不願意花錢進行保育的前提下,只能靠民間的協商,劉烘昌表示妥協之道,在於開發單位能以最大面積進行陸蟹保育,並在開發到營運期間要確保陸蟹數量不低於3000隻,否則應如環評當初之規定條件立即停工重啟環評;而針對最具指標性之兇狠圓軸蟹,應結合學術界、環保團體、當地居民與開發業者等四方,共同嚴密監控族數量,杜絕只由單一單位進行監控可能產生的舞弊與藉口。
劉烘昌表示,後灣開發案的保育條件,或能提供其他條件類似的開發案作參考。
台灣也是陸蟹王國
後灣當地的強勢物種之一,中型仿相手蟹。圖片來源:營建署墾管處螃蟹研究專家劉烘昌表示,陸蟹的定義,簡單的來說就是在水外環境仍可維持活力的蟹類都可稱為陸蟹。陸蟹被演化生物學家視為活生生的研究範例,可藉以了解海生動物演化到陸地生活的複雜過程。此外,陸蟹在自然界裡扮演多重且複雜的角色。陸蟹一般在生態系裡扮演分解者的角色,陸蟹吃落葉,將部分物質分解吸收,並把沒有吸收的部分碎裂為細屑供其它生物分解,加速生態系物質與能量的循環運作。
海上的島嶼,除了鳥類,一般陸生動物難以到達之地,這時候陸蟹往往扮演了食物鏈頂層的角色,形成獨特的島嶼生態體系。在許多島上,陸蟹除了吃落葉,還會吃種子與植物小苗,而陸蟹的胃能將食物磨得很細微,被吃的種子在經過陸蟹消化後都無法成長,因此陸蟹的存在與否也決定、抑制當地植物成長的種類與數量,對森林生態系扮演了顯著決定性的影響,如爪哇東南方300公里外的聖誕島即為一例。
後灣京棧大飯店預定地劉烘昌說,陸蟹抱卵到卵完成胚胎發育之後,抱卵母蟹會到海邊釋放幼蟲,將陸地的物質與能量帶到海裡,轉化成海洋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與能量;完成脫殼變態後,陸蟹的大眼幼蟲返回到陸地,又將海裡的物質與能量帶回陸地,陸寄居蟹也會將海裡的貝類背到陸地,最後成為雨水容器,變成可其它動物的飲用水源。
劉烘昌表示,後灣當地約有17類蟹種,大部分可規類為陸蟹,豐富的陸蟹相導因於當地地下水位高,通常在地下垂直距離2公尺內即有地下水,並且也具備豐富的地表淡水水源。
當地最具指標性陸蟹物種當屬兇狠圓軸蟹,除了是陸蟹中體型最大的物種外(體型僅次於陸寄居蟹類的椰子蟹),以劉烘昌的調查結果,後灣的兇狠圓軸蟹是全台族群數最高的地方,而在現有的文獻紀錄與研究,其他國家也尚未有族群數量更大的紀錄。
「陸蟹比一般昆蟲類節肢動物在甲殼外表少一層蠟質層,因此保水性差,需要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才能活。」劉烘昌說。後灣海岸邊原本為農田,2007年地主整地時,赫然發現陸蟹族群。當地陸蟹從何而來?劉烘昌認為從北邊海生館遷移到此的可能性不高,後灣瀕臨海岸,比較可能的解釋是,每年都有陸蟹大眼幼蟲上岸,之前可能因農田耕作與農藥使用而無法存活;而後隨著農地荒廢進行自然演替,陸蟹得以存活棲息,逐漸形成高物種多樣性與兇狠圓軸蟹的龐大族群。
墾管處官網資料,目前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陸蟹所面臨的危機,是多種陸蟹的族群數量急遽減少,原因可能來自於三方面:棲地破壞、人為傷害及環境氣候變遷。
不過,棲地破壞及人為傷害是可減免及控制的,有待各方努力與合作,尋求解決之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