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繼八色鳥、水雉、黑面琵鷺等珍稀野生動物保育有成,被列為台灣保育紅皮書瀕危物種、一級保育類動物草鴞,能不能成為下一個保育有成的對象?由民間發起的第一個草鴞保育行動計畫於上周五(9月30日)透過論壇方式,吸引民間、學者以及政府部門參與討論。除了公布已知的草鴞研究現況,也呼籲政府正視草鴞以及台灣夜行性猛禽(貓頭鷹)現況,不要讓草鴞從這一代消失。
草鴞鮮為人知 處境告急
1996年有紀錄以來,紀錄隻數不到50隻的草鴞,因晝伏夜出、習性隱密而鮮為人知,無論國內外,相關的研究者、研究篇數都少,使得人們對於草鴞的認識非常有限。高雄市野鳥學會2003-2005年在旗山中寮山區連續觀察到東方草鴞的繁殖育雛情形,是全台首次發現野外繁殖巢位。
草鴞和其他貓頭鷹最大的差別是築巢於地面上的草叢,因此得名。草鴞又稱為東方草鴞,屬於台灣特有亞種,依據特有生物研究中心中海拔研究站主任姚正得推估,族群隻數不到100隻,對於特有亞種而言,情況十分危急。草鴞不容易引起關注,直到2003年高雄鳥會大聲疾呼,草鴞的處境才得以曝光。
姚正得表示,目前種群數目有下降趨勢,前途並不樂觀。國際上將草鴞以及鴟鴞目鳥類同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Ⅱ,台灣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將草鴞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受脅鳥種紅皮書列為「瀕危」。
草鴞 機場鳥網常客
依據特生中心急救站10年來統計12隻救傷的草鴞都來自南部地區(台南、高雄、屏東),其中2/3來自機場,「機場周邊為了防制鳥擊造成航空器及人員損傷所設置的鳥網,成了近10年來攔阻草鴞生機的最大障礙。」姚正得說,機場架鳥網,可能造成飛安問題。
滅鼠藥、捕獸鋏夾攻
其次,從草鴞檢體發現誤食毒鼠是造成草鴞損失的因素。滅鼠藥殺死老鼠,也間接殺害食物鏈上一層的物種。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豪認為滅鼠藥對草鴞或猛禽類物種的影響,應更進一步調查研究。除了誤食造成的死亡,還有因毒性殘留雖不至於死卻影響腦部,造成誤判,無法閃躲災難而被撞死等都應歸為同一類別。
滅鼠藥的使用引發普遍討論,近日又進入滅鼠周,從中央一直到村里鄰,都發放滅鼠藥。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劉小如認為使用滅鼠藥的政策應檢討,他提到國外有些國家會維持猛禽數量來控制鼠害,台灣可踏出第一步,不要養成使用滅鼠藥的習慣。
另外,野地普遍存在的捕獸鋏,也為草鴞等貓頭鷹彈奏哀歌。依據高雄鳥會的資料顯示,捕獸鋏使用的情況十分普遍,捕獸鋏不但捕捉野兔、田鼠等草鴞的主要食物,也是直接造成草鴞死亡的因素。
營造無毒棲地救草鴞
姚正得則建議以減少農藥、滅鼠藥以及殺蟲劑的用量,營造無毒、適合其生存的草地,灌叢等棲地,作為草鴞保育的首要。其次,以境外保育,以傷鳥做復育繁殖的評估;而推動草鴞野外現生族群的棲地調查與族群數量評估也須積極進行;最後,以現有遺傳物質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一方面評估其亞種分類地位,另一方面可了解其野外族群的遺傳結構。
草鴞巢位極難被人跡涉足,也不確認是否能適應人跡帶來的壓力,這也造成研究調查上的難度。高雄鳥會理事長林世忠表示,即使是巡守隊也只能久久一次去幾個已知的巢位探訪。姚正得表示,或能借助科技以太陽能供電的遠距監測的方式進行。
如此難得一見的物種,也有學者建議,比照八色鳥模式,以鳥音辨識。當八色鳥逐漸退出人類的影像記憶之時,學者以八色鳥的叫聲四處宣導,因而引起人們的注意,發現八色鳥就在身邊,得以進一部推估其族群數。學者表示,或能錄製草鴞叫聲,排除難得一見的困境,得以推估其族群現況。
圈養繁殖復育 基因窄化無法克服
透過野外受傷生病草鴞族群進行繁殖圈養,作為復育的一種手段,在台灣已經有成功的案例。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副研究員詹芳澤表示,過去10年共有12隻送到特生中心醫治,除了撿拾到幼鳥以及人工繁殖外,7隻來自掛網,1隻遭飛機撞擊。這些救治成功的個體,嘗試圈養繁殖,共繁殖出15隻,連同救治的草鴞,目前共有18隻成員。
草鴞繁殖期為冬季,每窩產蛋數為4-6枚,孵化時間為30-32天。詹芳澤提及,圈養復育無法克服基因窄化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