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溼地 固碳效果佳


2011年10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位處亞熱帶的台灣,海岸溼地更具碳吸存力。(攝影:劉良力)一般人視為荒地的溼地,蘊藏著減碳的無限潛能。
溼地具碳吸存力,但長久以來缺乏客觀的本土研究佐證。最近透過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研究,針對溼地底棲藻類生產力的量測,監測二氧化碳流量,不但證實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量,位於熱帶亞熱帶的海岸溼地,吸碳力更勝出溫帶地區。

「溼地的底棲藻類在碳循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會藉由光合作用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做為生長所需的碳源而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特生中心表示,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大氣中碳循環的相關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歐洲國家已開始針對溫帶地區海岸溼地碳收入進行研究。近年來研究更指出,要瞭解溼地的碳量變化就必須先量化底棲藻類的光合作用,也就是其生產力。
地處熱帶與亞熱帶間且四面環海的台灣,海岸溼地面積近約11,356公頃,對沿海溼地生產力相關研究等資料竟相當匱乏,有鑑於此,特生中心植物組助理研究員李麗華,相中位於大甲溪出海口,位屬亞熱帶的高美溼地,進行為期1年(2008年10月至20009年12月)的研究,利用罩蓋法實地在高美溼地潮間帶進行底棲藻類生產力的量測,藉由監測二氧化碳流量變化,來推估全年的底棲藻碳蘊含量。
李麗華於當地針對底質(泥質地及礫灘)及植被(雲林莞草、甘草)選擇4個樣站,研究結果顯示,底棲藻類生產力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較冬季與春季高,與氣溫呈現正相關;並也與底土顆粒大小呈現正相關,因為顆粒大,透光性高,吸碳力也就相對提高,並得出全年的淨吸碳力為每平方公尺2.89公克。
特生中心在高美溼地依照底質條件及植被選擇4個樣站進行研究。(攝影者:李璟泓)此外,有別於溫帶沿海溼地,一到冬天因為寒冷,淨吸碳力(扣除本身生物體代謝之所需後的貢獻)呈現負值;亞熱帶的高美溼地則呈現全年每月測量值皆為正值;顯示亞熱帶、熱帶海岸溼地碳吸存能力更強大。
目前國際上有關沿海溼地生產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溫帶地區,此項研究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屬於先驅。特生中心表示,此項研究成果對於探討熱帶與亞熱帶沿海溼地生產力,以及日後政府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研訂相關措施,均有相當助益。
「以前大家都不注意以為是荒地的溼地,都想要開發、蓋工廠,卻忽略了它潛在的生態價值」李麗華說,研究成果再度提醒國人,溼地一旦破壞了將造成的損失,在評估開發利益時,也應考慮溼地消失的代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