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跟著新店溪水走 水資源治理學問大

2011年10月29日新北訊,廖靜蕙報導
在台灣,民眾只要打開水龍頭就有水可用,一度水平均要價也只需7.5元。然而在用水便利的背後,台灣卻是全世界排行18的缺水國家;因為旱澇不均,枯水期乾旱的窘境以及逢雨便有釀災疑慮,讓台灣人與水結下愛恨情仇。為了幫助民眾了解水資源的來龍去脈,週三(26日)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的一場水資源之旅,帶領學員親自走訪掌理水資源的幾個重要部門,了解水文治理的環節。
學員由十河川局了解水患治理的核心,到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了解水源保護區劃設原理以及維護管理之道;在烏來污水處理廠了解日常污水到哪裡去,又排到何處;最後在台北市公館淨水場,了解從河川之水到家中的水龍頭之間淨水過程。從參訪中初步了解水資源治理的多元性,期能激盪更多民間的創意與力量,讓水資源治理更具彈性。

你那裏幾度? 十河局監控河川水位肩挑防洪任務

水既滋生萬物,也能淹沒萬物,台灣常處於缺水與水患的兩極,水資源治理一直是台灣嚴峻的功課,而肩負大台北地區650萬人口防洪任務,則由位於板橋的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挑起,治理範圍為台灣第三大河川淡水河(158.7公里)以及其中主要支流大漢溪、基隆河以及新店溪等流域,流域面積2,726平方公里。
平日以河川、排水及海堤管理為主要工作的十河局,更於1996年成立「淡水河流域防洪指揮中心」,將防洪工作導入制度化管理,能防患於未然。
來到防洪指揮中心決策組辦公室,數十面電腦螢幕佈滿牆壁,每一面螢幕都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即時資訊,除了常態性水位監測,還有來自氣象局的資訊。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各個抽水站的即時畫面,監測當地概況,包括各項施工情形,以確保安全。
十河局工程師表示,每年5月隨著汛期將至,指揮中心也會有2至3級防災人員進駐,當發生豪雨特報、水位暴增時,防災等級隨之提升到1級,這時,由各縣市政府以及中央防洪部會組成的決策組人員也將就定位,為防洪工作努力。近年來,十河局也積極推動防洪的教育宣導,透過文宣以及影響,提醒民眾防洪的重要性。

水源保護區讓護水有法源

要能享用潔淨、安全的自來水,優先之舉即源頭管理。台灣於1984年成立的第一個水質保護區,是依據都市計畫法設立的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管轄範圍為新店溪青潭堰上游的集水區,面積為717平方公里,涵蓋新北市新店、烏來、石碇、坪林以及雙溪等區,並設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執行集水區管理之土地使用管制、集水區治理計畫、環境改善維護、水量觀測、水質檢驗、水質污染等公害防治及違規事項查報與取締處理事項,為大台北地區自來水水源安全把關。
水管局副局長說明水源保護區的重要性。水管局副局長周文祥表示,水源特定區的劃設是依據自來水法第11條以及都市計畫法第12條,全區95%為保護區,具備水庫、生態、保安三大保護區。要能維護水源保護區水文治理,並不容易,周文祥說,水源保護區劃設邏輯是完成劃設後,先處理既有污染源,如養豬戶遷移,早期應紙漿公司之需造林、砍墾等行為也依法處理;接下來是處理日常生活所產生的污染。
水源區水系主要的污染來自於家庭污水、禽畜廢水、遊憩污染以及農業污染。這些看似無法避免的污染,水管局發展因應策略教育宣導,當民眾習得減少污染的方法,才能永續水質安全。
學員詢問,如此嚴密的水質保護,為何家中的自來水不能生飲?周文祥表示,水源保護區維護好的水質,是為了降低自來水處理成本。至於能否生飲則牽涉到管線的質材以及家戶習慣以水塔儲水,都造成的運送過程安全疑慮,因此無法生飲。
學員也對於水質優養化感到好奇,優養化地區的污泥能否再利用?周文祥答覆,優養化對於藻類是好的,但藻類不斷滋生,會與其他生物競爭氧氣,造成水中生物,如魚類死亡;死亡後之生物體會污染水源,到最後處理上更形困難。若於水中加氯,則會形成致癌的氯化甲烷,因為這些因素,水質優養化程度是重要的監控指標。

從南勢溪到水龍頭之間 公館淨水場層層過濾

2009年加蓋的公館淨水場。自來水之水是從河川溪流,或經過水庫、水壩攔截集中後進入淨水場,再經過層層過濾,而輸送到每個家戶。大台北地區的自來水來自直潭、公館以及長興三個淨水廠。一般民眾以為水源來自翡翠水庫,其實只有在乾旱季或水量不足時,翡翠水庫才會發揮功能,平常三座淨水廠之水是來自新店溪支流南勢溪。
這一天學員們來到交通便利的公館淨水場,雖然是第三大淨水廠,卻是頗富歷史的一座淨水廠。廠區內不但有現代化設備,也保留了日治時代的機器與設備。1909年由日本人完成的淨水廠是透過水道運輸到各家戶,隨著技術改變,如今水道已不復見,取而代之以水管接送到各家戶。而輸水管也由PVC材質演變到不鏽鋼波狀管,不但耐用並且具備避震效果。
公館淨水廠為了水質安全、有效防止藻類滋生及餘氯損耗,2009年為淨水池加蓋,並於上方設置太陽光電板,供應廠區營運所需之部分用電。此舉引來國際間之關注,是節能減碳的重要里程碑。而透過沉澱池、混凝池層層過濾後所產生的污泥餅,也加工製成磚塊,以零排放為目標。
園區為學員準備了過濾後的「原水」杯水,讓學員體會淨水的滋味,學員大呼過癮。

從地下水道回到碧潭 烏來污水處理廠層層攔截

烏來污水處理廠。在品嘗了淨水的滋味後,那麼那些被我們用來日常洗滌的廢水,又到哪裡了呢?答案在污水處理廠,而污水廠之水則來自污水地下道系統。這一天,學員參訪的是位於新北市的烏來污水處理廠,是新烏地區污水地下道系統其中的一個污水處理廠。
新烏下水道系統範圍包括烏來區以及新店區部分地區,服務1萬6千人,設有8個規模尺度不等的污水處理廠,藉由地下水道將管線範圍內的日常用污水收集,再透過一關又一關的篩檢過濾,將水質控制到符合放流水標準後,排放回溪流。
烏來淨水廠屬於二級污水處理廠,由政府外包給廠商,負責業務執行。當污水進入處理廠,首先須經過前處理單元的攔污柵、曝氣沉沙除油池、巴歇爾量水槽到調勻池後,在進入二級生物處理單元,利用微生物吸收分解水中污染物質,再進入污泥消化,最後將符合放流水標準的水放流到溪中;而要達到就地排放,則需更高標準的三級處理廠,因此,即使處理廠就在溪邊,但因位於水質保護區內,仍須將處理好的水接管排放到碧潭下游。
對於遠離污水下水道系統的新北市民,市政府也積極推動「未納戶」污水處理,讓回到源頭的水都能納管,減少河川污染。只要當地有5戶人家,願意出地,市政府便會協助興建「建築物污水處理」。
走完一趟水資源之旅,無論是自來水的源頭或日常廢污水的去處最後都是回到河流,讓學員感受到守護河川的重要性,幾位學員表示應加強水資源使用的教育宣導,光靠公部門推動是不夠的;唯有全民共同參與河川治理,才能守護台灣的水資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