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位於馬公機場旁的隘門沙灘,與山水、網峖並稱澎湖三大海灘。此地擁有全台最多的星沙,潔淨的沙灘,是重要的海洋資源;每年更吸引數萬旅客光臨。而這些都是當地居民數十年來復育的成果。然而,這些努力復育的成效,卻讓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興起蓋觀光飯店、以BOT引入財團經營的念頭。
澎管處隘門濱海度假區BOT案(隘門濱海渡假區促進民間投資開發計畫),計畫在隘門海灘12公頃土地上蓋60間房的Villa(休閒別墅)、4-6層樓高、140間房的國際觀光旅館,此外還有會議中心、SPA養生館、精品商店,並將沿著沙灘設步道。此案於10月31日進行環評初審,來自當地的居民、旅遊業者經到場表達反對意見。本案牽涉選址不當、也未提供完整的海洋生態評估,再加上當地村民一致反對,專案小組最後做成決議,進入更嚴格的第二階段環評程序,並送環評大會審查。
蓋國際飯店 澎管處:現有住宿品質不均
澎管處認為要延攬陸客及外籍旅客,必須有觀光飯店。
環評會上發言的當地旅行業者卻認為,消費性旅遊不適合澎湖旅遊發展,澎湖生物多樣性豐富在中外皆獨一無二,應發展主題性或體會性的旅遊,而這些都不是硬體建設可以達到的。硬體建設一進入就變成消費性旅遊,原應全民共享的自然資源,成為少數觀光客獨享。
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昭倫表示,此地氣候型態若經營旅遊觀光,只能做半年休半年,尤其颱風季白浪滔天,根本不適合旅遊。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也說,颱風對當地等於八掌溪事件;當地居民都住在海拔較高之處,就是因為這裡不適合居住。鄭明修也提醒,未來氣候變遷加劇天災頻率,此地不宜蓋飯店。
面對諸多質疑,澎管處副處長謝文達仍只重複表示當地發展國際觀光之必要性,對於選址也只說經過慎重考慮。雖然當地民宿約400多家,房間數達4500多間房,但在澎管處眼中卻是住宿品質良莠不齊,不足以發展國際觀光。
海洋生態調查訴諸闕如 學者眉頭深鎖
包括外部學者以及環評委員一致表示,本案攸關海洋生態環境衝擊,開發單位卻未進行相關調查。陳昭倫批評,開發單位未依據環保署公布的「海洋生態評估技術規範」;鄭明修認為,開發一定造成天然海岸線淪陷,不符合國家宣示的海洋政策(海岸零損失、天然海岸恢復到50%以上)。環委簡連貴也說,海岸變遷、海岸監測及海灘復育應有完整說明。
澎湖最具特色物種綠蠵龜,同時也是國家列為保育的重要資產,在開發預定地上有官方登錄在案的上岸紀錄。但開發單位的環評資料付之闕如,且說在沿海設步道不會直接影響沙灘;遭林務局代表質疑。
鄭明修表示,澎湖海岸適合綠蠵龜繁殖無庸置疑,綠蠵龜產卵需要沿著馬鞍藤等海生植被才能抵達岸上,人為設置、人為干擾以及光害,必影響綠蠵龜產卵之路,也將導致其繁殖地減損。
對此,謝文達只承認資料不足,至於為何忽略如此重要的資料,卻未多做解釋。
海岸保安靠木麻黃 為國際飯店要砍2184棵
依據計畫環說書,本案主要開發區位2公頃中具有國土保安的防風林,有2184棵樹將遭砍伐,其中有些樹木根據當地耆老表示,十幾歲就看到這些樹了,推估約有5、60歲樹齡。澎湖出身的政大教授鄭同僚痛批澎管處,為了建Villa砍木麻黃,「這些樹要種多久才能種這麼高?何況木麻黃樹林幾乎是當地共同記憶。」
當地民宿業者吳雙澤也表示,這些木麻黃擋住風浪捲起的沙塵,有空氣清潔的效用,也可抵擋強風。林務局代表也說,這些樹具有水土保持以及國土保安的價值,而且當地因氣候地形因素,營造海岸防風林不易,難得長得高大,砍除後即使補植,質疑開發單位是否完全補償滿足國土保安的功能。
BOT案中,也計畫遷移隘門村數百年的墓區,擾動前人遺骨。居民表示,遷墳茲事體大,應從長計議。綜括各項意見,主席李素馨認為,開發單位與當地居民、旅遊業者的意見相左,顯示欠缺與當地居民的溝通以及社會衝擊的評估,要求澎管處應先與居民溝通。
附錄:專案小組會議結論(資料來源:環保署綜計處)
一、本案對環境資源或環境特性及對保育類或珍貴稀有動植物之棲息存在,有顯著不利影響之虞,建議應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重點項目如下:
- 考量開發場址鄰近沙灘,氣候變遷海岸衝擊(如颱風、暴潮等天然災害)之影響評估。
- 自然生態(含海洋生態)影響評估,並擬定因應對策。
- 疏伐原有林對防風定砂功能、生態衝擊之影響評估。
- 澎湖觀光資源調查及旅客需求評估。
- 遷移公墓對社會心理層面影響。
- 用水來源可能替代方案。
- 海岸變遷調查。
- 天然海岸景觀評估。
- 文化資產調查評估。
- 加強民意溝通。
二、本案提環評大會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