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揭露環境資訊 實現社會公義

2011年11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從去年延燒至今最夯的環保話題,莫過於反國光石化運動所帶來的一連串可與文創產業別苗頭的環境創意行動,其中又以由白海豚領軍的環境信託運動最為人所樂道,環境運動由早期衝撞的場面,一改為稚子琅琅上口,為白海豚留住棲地、留活口的柔性訴求。濁水溪口(或民間習稱白海豚)環境信託引領環境運動進入另一個更大的場景與視野,即使國光石化決定不蓋在芳苑沿海濕地,但保護濕地以及白海豚的重要性卻深刻烙印在50000多位認股人的心中。環境資訊協會26日發表的個案研討,便以白海豚保育V. S.反國光石化為案例說明這一年來的環境運動的蛻變。
環資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溫于璇表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04年即致力於推動環境信託,以此形式守護自然棲地。反國光石化(俗稱八輕)運動雖在民間風起雲湧,但是對一般民眾而言,環說書上的專有名詞及學者專家嚴謹討論的專業內容,並不容易理解、消化。為了讓國光石化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環境永續的概念簡單易懂,以彰化環保聯盟為主的幾個環保團體遂導入環境信託的形式,讓民眾得以涵蓋在這個嚴肅的環境議題中。
在決定環境信託的運動形式之後,緊接著是如何幫助民眾認識事件的主體與內容。在彰化大城濕地的自然生態、海洋永續最具關鍵指標性物種莫過於白海豚,於是當仁不讓成為認知的核心,認股行動也圍繞著白海豚的洄游廊道設計,10個以洄游廊道命名的認股區,讓民眾了解白海豚的生存棲地;第二階段更針對在地保護性水鳥命名,民眾在認股的同時,也認識白海豚與海洋的共同宿命、溼地與水鳥的美麗與哀愁。
反國光環境運動更開創跨界合作的先例,從國際環境信託學者與當地農漁民的交會、藝文界、宗教界、學界、醫界等若不是起身相挺,就是攜手合作,讓各界的支持行動星火燎原般竄燒。主辦單位也舉辦了多次實際走訪的行程,傳承反七輕的白海豚路跑在此起跑,過程中也有民眾自發性帶著小孩到紅樓擺攤,這些行動讓環境運動不再是邊緣議題,而成為民眾的主流價值。
隨著國光石化暫時沉寂,認股行動仍然持續進行。2010年9月創刊的白海豚119電子報,就是一份為股民量身訂做的電子報。電子報主編詹嘉紋說,電子報是環境教育實踐的場域,終極目標是保護濕地,以環境信託方式留住珍貴的自然資產。目前電子報發報量45000份,閱報率在環資中心近十份電子報中最高。由於受限於公益信託法案及「溼地法」懸宕未解,該地是否能永久脫離開發威脅仍不可知,因此本報仍將秉持傳遞資訊之任務。

環境議題無國界 國際及兩岸交流促進資訊揭露

反國光石化運動彰顯了環境資訊揭露的重要性及力量。事實上環境議題牽一髮而動全身,例如311福島核廠核災、全球暖化,每個人都無法豁免於外,也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因此,與國際間環境資訊的交流變顯得重要。
環境資訊電子報最具特色及廣為人知的專欄,當屬每日國際環境新聞編譯。自2000年,環資即與美國Environment News Sercvices公司(簡稱ENS)合作,透過每日一則國際重要新聞編譯,讓讀者得以詳探國際間重要環境議題。
除此之外,2009年到美國簽訂地球日備忘錄,相互呼應國際的環境節日,並在台灣發起百萬綠行動。此外也與日本及英國保持密切的往來,近年來更參觀英國城市轉型。環資專案經理蔡錫昌發現,這兩年的交流經驗發現各國都將環保倡議的焦點聚集在社區協力。
此外,當全球都在關心中國發展及其環境變化,台灣也不能置身事外。環資專案經理葉人豪分享6年來兩岸環境資訊交流的心得,除了接待對岸民間以官方代表參訪,也帶著台灣媒體沿著中國杭州一帶湖泊參訪,讓台灣媒體得以了解對岸水資源治理經驗。短短幾年,更曾促成博學生態村與桃米生態村(生態社區)締結成為姊妹市。

深耕環境議題 環資作為實踐管道

資深環境線記者薛荷玉隨著環境教育的崛起,環境資訊更新的需求顯得迫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甘漢銧肯定環境資訊電子報的傳播功能,更表達環境議題深耕的必要性。聯合報生活組召集人薛荷玉也說,主流媒體提供給環境議題的版面有限,環資不但能深入探討環境議題,更藉由網站連結讓環保議題得以一層一層抽絲剝繭。
薛荷玉有感而發,記者的身分常被要求當一個旁觀者不要參與事件本身,然而身為環保記者沒有熱情、沒有參與,無法成為好記者。而環資沒有扮演旁觀者,是成為參與者,在此情況下,仍獲得多數學子肯定,認為環資是一個有公信力的網站與來源,他認為環資或能以此與主流媒體區隔,發揮不同的功能。
※ 台灣環境NGO個案研討會論文全文下載:http://www.e-info.org.tw/files/TEIA10yearConference.pdf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