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亞太NGO環境會議:環境治理須跨國合作

2011年11月2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日本學者加藤和久強調環境議題無國界,應跨國合作並且是由下而上的環境治理。(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第10屆亞太非政府組織環境會議(Asia-Pacific NGOs’Environmental Conference,簡稱APNEC-10)昨(20)日起連續兩天於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舉行,來自23個國家、100位國際NGO代表、學者相聚台灣,共同研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之道。
APNEC強調由下而上的環境治理,首場演講者來自日本的加藤和久教授即表示,從過去數十年的經驗得出無論是空氣污染或氣候變遷,都是跨國界的;因此在各國間取得政策共識,合作推動相似的政策、措施,才能解決問題。而未來在全球環境議題協商、治理上,不應停留在由上而下的管理,更應重視由社會大眾參與之決策過程。
其實台灣每年都有NPO環境會議,是國內環境議題整合的機會,而會議結論正可透過APNEC與亞太地區,甚至全球接軌。
這幾年來台灣環保運動未曾稍歇,包含全民跨界守護濁水溪口溼地行動、反土地不當徵收與高科技污染、環境訴訟以及全台反核行動等,人民雖然表達了心聲,但決策者的思維仍停留在經濟開發,最後的決定也都取決於政府高層。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舉國光石化案為例,在422之前,公民團體提供了多個解決方案,政府都聽不進去,最後透過總統一句話才讓事情畫下句點,政府聽不進去。
賴榮孝也提到,台灣在參與國際事務上,往往都只有學者單槍匹馬參與,背後缺乏團隊支撐,無法取得更多資源推廣相關事務與議題,和國際連結上顯得薄弱。以此次參與的國家為例,日本和韓國都是組團參與,表現最為積極。
此次,荒野也展現一貫的信念,特別強調青年參與環境議題的重要性。賴榮孝說,土地是屬於下一代的,因此大會也釋放名額讓各國青年都能與會參與討論,表達他們對土地以及未來的想像。
賴榮孝表示,台灣面臨的環境重大議題,包括氣候變遷的調適,能源、水資源以及糧食危機,國土規劃以及公共衛生,都需與國際接軌、學習;而APNEC,正可促進本土環境議題與國際團體交流的機會。
繼2002年在高雄舉辦APNEC-6,此次是台灣第二次主辦APNEC大會。去(2010)年於日本京都第9屆會議(APNEC-9)上,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及台大教授葉俊榮以台灣多次主辦國際會議的經驗以及配合建國百年等構想爭取到APNEC-10的主辦權;國內則由荒野保護協會擔綱演出,並於短短4個月內達成任務。
本次會議包括來自澳洲雨林資訊中心創辦人John Seed、日本貓森林基金會安藤聰彥、核能資料情報室事務局長伴英幸、矽谷高科技污染聯盟創辦人Ted Smith、亞洲環境事務委員會秘書長寺西俊一、韓國亞太環境委員會榮譽主席金大中等人分享保育經驗;國內則有李鴻源、余範英、王俊秀、蔡嘉陽等數十位NGO代表與學者參與及發表專題演講。大會也將於22日針對棲地保育、漁業資源、能源政策與企業社會責任等議題現場踏查。
20日在台北舉辦的第十屆亞太NGO環境會議,來自23國關心環境議題的友人齊聚一堂。(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