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糧食日】迎戰石油匱乏 種有機保糧安

國際糧食日報導(下)
2012年10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以有機耕作取代依賴石油的糧食生產,並且兼顧生態、對農民公平以及謹慎關懷的原則,才能讓社會永續。架構糧食安全網,除了制定目標,農法的改變更重要。科技經濟組助理研究員吳惠萍在〈全球氣候變遷下糧食安全問題與建議〉一文中即提出調整休耕政策、應積極推廣有機農業、積極研發抗逆境新品種,以及訂定最低糧食自給率,以降低糧食供應風險等4項解決方案來因應。在推廣有機農業方面,近日更有民間團體提出「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確保長期糧食安全。
台灣推動有機農業約有20年的時間,直到2010年有機耕地面積只佔所有農地的0.5-0.7%,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認為,問題就出在政策未轉型,若不透過政策轉型,將鼓勵慣行的心力轉而投向有機農業,改變是無法發生的。
有機農業促進條例政策轉型
仰山文教基金會推動有機農業立法,預定2012年11月送入立法院。由仰山文教基金會主導推動的「有機農業促進條例」,期待透過立法積極推動有機農業,30年內打造台灣成為有機國,此法案預定下個月送立法院審議。郭華仁說,面對台灣加護病房式的農業,仰賴農藥管以及化肥管餵食,一旦石油耗竭,便種不出糧食,現在再不推動有機農業,等到買不起糧食,恐怕來不及。
台灣鄰近國家都先後頒布類似的法案,例如韓國1997年制訂的「親環境農業促進法」、日本2006年實施「有機農業促進法」以及菲律賓2010年頒布「有機農業法」。台灣卻剛草擬法案,不但如此,農委會人員認為已經有「農產品驗證管理法」了,何必要一個新的法,郭華仁說,「這是犯了最典型的化約論的錯誤,把有機農業的大格局簡化為有機驗證而已。」
台灣種出來的好吃馬鈴薯。條例內容有9個重要做法,包括成立國家有機農業促進委員會,農業預算轉型有機,經委員會通過之後才得以實施,對於轉作有機的農地進行3年生態復育補助、5年轉型有機補助,貼補轉型期土地尚未恢復肥力之前,減損的產量;因為是對地補貼,因此未違反WTO。推廣「有機農業區」。
此外,在鄉鎮設立有機推肥場、資材場,鼓勵農藥、化肥減量,並且在學校推動綠色教育、綠色採購在地食材,並由政府成立農民市集、產銷平台。

環境污染成本應由社會共同承擔

除了立法,仰山文教基金會已針對宜蘭縣評選出大吉、行健、中山、八寶4個有機農業的種子社區,進行「造村」策略。
不過,長期以來,有機驗證讓申請的農民,必須承擔土地與水的污染成本,形成外部環境污染的成本內部化,過於嚴苛,往往令農民望法興嘆。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指出,這些現有環境既存的污染成本,若沒有社會全體來承擔,推動有機農業恐怕有困難。

重藥物不重食物

黃淑德表示,長期以來政府資源的傾斜,無論是補貼政策、農校教育或從業人員,都未受到重視。「我們不重視食物,我們重視藥物,我們給醫療體系非常多的權威,但是我們給糧食從業人員,從最基本的養成,例如屠宰場肉品市場的從業人員,從來沒有給予足夠的教育訓練、職業尊嚴到顧客保護,如此一來,我們怎麼期待一隻豬可以被好好的養大,透過運送過程中、屠宰、分割變成好的肉品。」
黃淑德說,農業最基層生產到中游運輸加工的人,如果沒有提升的話,只有一些唱高調、以億元為單位的研究案在工業局體系下委託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教授研究案,依賴這些學者以及研究案的結果,是讓政策和現實脫節的,產業無從提升,問題也沒有解決。

錯誤政策傷害農業

灣寶社區為了維持務農的生活,曾經歷多年反對科學園區設立的日子,只要能維護務農的生活,農民就能展開笑顏,也能餵飽我們社會。除了推動有機農業用以在石油短缺時勝出,捍衛台灣糧食安全的從業人員,並未受到合理的待遇,政府與社會的輕忽,加上錯誤的政策,讓農業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指出,長期來政策上三大錯誤,首先是農地政策: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通過,農地開放自然人可買賣,耕地分割從5公頃降到0.25公頃,放寬農舍申請規定。0.25公頃的農地就可以讓售、蓋農舍,如此一來,使得灌溉系統受到破壞,生活廢水直接排到田裡;而農舍或違章工廠的入侵,更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其次為休耕政策,鼓勵廢耕,農地的休廢耕若持續太長的時間,將會提高復耕的難度,單單灌溉水路的恢復,就要花費不少功夫。此外,休耕政策使得人才無法接續。第三則為水資源政策,將水撥給財團、企業,造成農業用水不足,超抽地下水,甚至影響高鐵彰化以南的行駛。

餵飽自己兼顧他人

糧食安全是人類21世紀最艱難的挑戰,隨著今年各主要糧食出口國遭遇乾旱,糧食生產不足,不斷傳出幾個國家面臨糧食不安全的困境。
依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資料,就在此時此刻,世界上每8人當中有1人是餓著肚子睡著的;雖然飢餓人口10年來降低了1億3千萬人,仍有8億7千萬人處於飢餓的狀態。10月出版的《作物前景與糧食形勢》列出35個受糧食不安全影響並需要外部糧食援助的國家,其中28個在非洲。
基督教主禱文裡所教導的,「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對窮國而言,吃飽就是天國的確據了。正在帶著農民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復耕雜糧的喜願行總監施明煌表示,國際糧價每升高1%,對有錢的國家只是多付一些錢買糧食,對於窮國卻是有更多人處於飢餓,甚至餓死。台灣應以宏觀的角度看待糧食安全問題,善盡糧食生產的責任。(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