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移樹的故事】又名樂園 老雨豆樹和它的朋友觸口歲月

2011年5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林務局觸口自然教育中心,是當地闔家參訪的聖地。這裡既是樹木銀行、生態公園,同時為林務局觸口工作站。此地最常被提起的莫過於「得來不易的珍貴老樹,如茄苳、雨豆樹、阿勃勒等」,只要看各大休閒旅遊網站,就會知道這些老樹的魅力。
老樹連結我們的生命經驗,巷口旁、廟口邊、旅途中,充滿我們記憶的角落。
佔地2公頃的觸口樹木銀行分為永久移植區以及假植區;永久移植區的居民必須具備林務局公告的老樹條件其中之一,胸高直徑1.5公尺以上(胸圍4.7公尺以上)、樹齡100年以上或特殊或具區域代表之樹種。
區內目前約有10棵樹。技正林清松如數家珍般地介紹此處的狀況。最具號召力的雨豆樹,樹齡約在70-80歲之間,原產地為熱帶美洲及西印度,因其樹冠呈傘形十分優雅,而成為庭園綠蔭樹、行道樹首選。原主人不能繼續照顧下,因此樹種深具紀念價值,便由樹木銀行接手照顧。2006年初入園至今,生長狀況良好,已成樹木銀行的元老了。
其實園區內的第一棵老樹並不是雨豆樹,而是一棵估計90歲以上的樟樹;但因年紀大,未能從移植過程中存活下來,殘存的木材由原主人帶回製作成品。
此外,幾棵茄冬以及七里香,是林管處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查緝非法盜採的「贓物」,如今都在觸口定居,不怕遭盜採了。
假植區的住戶原應以1年為限,如有必要可再延展1年,這意味著必須再移植。目前以2007年因故宮南院預定工程移植的15-16棵樹為主,包括楓香、榕樹(約有50-60歲)、阿勃勒、火焰木、楊桃、第倫桃。原本預計工程完成後移回原處,因工程遲遲未有定論,園方決定永久收留。「再移植會活不了!」林清松說。
老樹富含人文價值,集體記憶以及文化意義,也包含社會觀感。老樹身分的認定也影響其命運。台灣珍貴老樹保護,民間早就開始倡議,而政府則為1989年台灣省農林廳啟動「加強珍貴老樹及行道樹保護計畫」,鼓勵各縣市陸續制定自治條例。1999年因精省,而使得此計畫暫時停頓;2003年顏仁德任林務局長,才又積極推動。
目前全台超過一半的縣市有樹保自治條例,名稱雖略有不同,主辦單位也有些差異,但樹保條件認定大致底定,這也讓中央制定一部法令的腳步猶豫不前。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對於已制訂條例的縣市,若再有一套中央法令,恐怕造成困擾。
從親近樹開始,想想自己護樹的理由。管立豪說,對老樹的認定,都市的條件可能比偏鄉來得寬鬆。但是偏鄉護樹的資源卻比較少。剛整併的台南縣市,即面臨樹保條例整併的處境。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森林及自然保育科代表表示,兩條例在老樹認定上確實有些差異,目前草案採比較寬鬆的條件認列,以免影響已認定的老樹資格。
除了積極保護珍貴老樹,站在保育的立場,管立豪認為不需要將砍樹視為罪大惡極,當樹木面臨去留選項時,應按照每棵樹的狀況評估移植或砍除。如此可將資源集中在值得移植的樹,讓移植過程更細緻化,移植的樹因此得到更好的照顧。
有些樹評估後若為短期內可以補植替代,砍除並非不可,前提是由廠商提出補償機制,包括覓地補植。「樹也有生老病死,移植與否應個別考慮每棵樹的狀況。」管立豪舉德國為例,砍樹必須另地種樹替代。
觸口樹木銀行創造了老樹另一個天地。對於林務局一方面推動珍貴老樹保存,另方面卻又以樹木銀行收留老樹的作為或許感到矛盾,但在現實中,又不得不承認這裡的樹幸運多了。樹木保護取決於公民意識。何不回想或尋找自己生命中的樹,訴說自己的故事,或聽聽其他老樹的故事,或只是很單純的開始認識樹,讓樹在自己生命中扮演一個角色。
每個人生命中都該有一棵樹。
透過對樹木的想像,形塑我們社會。(終)
※【移樹的故事】系列報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