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靜蕙
一道閃電,從密雲當中瀉入一絲亮光,得以一窺台灣高山稜線。閃電帶出高山平原的清晨,一群生活在此地的水鹿,也隨之展開一天的生活。草原上佈滿體態優美的水鹿,詩意的踏步或輕跑,而鏡頭所追尋的,卻是一隻名叫大黃的水鹿。
劉思沂說這是單戀。他不但以影像訴說,還以音樂訴說這份思念。我原以為水鹿的生活應該是簡單的,但壯闊悠揚的樂聲卻直教人難以承受。這就是愛情吧?
台灣水鹿(Formosan Sambar)為台灣特有亞種,是台灣原生物種中體型最大的草食性動物,分布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原始森林中。水鹿的警覺性很高,要看到牠們並不容易,但在影片中,卻給了觀眾整整27分鐘觀看水鹿的經驗,讓人誤以為水鹿伸手即可觸及。片中更拍攝了難得一見母鹿生產的過程,鏡頭捕捉了母鹿照顧初生小鹿,小心翼翼的神情,令人感同身受。
然而,水鹿的命運不會只是山上那塊棲地的改變。為了人類的貪婪,水鹿頭上那對美麗天成的鹿茸,成為被殺害的理由。這些鹿茸被山上的獵人帶到山下人群聚集的地方,人類在山腳下的算計,也影響了這個族群。
影片寧願守著這塊美麗的高山草原,想像大黃就是那堆老死的枯骨。導演將這種對水鹿的唯美想像,透過影像傳達給觀眾:記住,水鹿就該是這樣的歸宿。
短短的影片,卻是劉思沂5年的心血。從17歲時第一次登山,愛上群山,滿懷征服高山的熱情,並成為山岳攝影家。2000年開始展開的這一場追尋水鹿之旅,卻在劉思沂最近幾次的言談中,傳達了熱情逐漸燃燒後的疲累。
無論是配樂、音效或後製都可看出導演的用心,這卻是靠交情以及不斷請託得來的,雖然節省了經費卻消磨著和友人的情誼。除了嚴格地控制預算執行影片拍攝與製作,繁瑣的行政工作,也讓劉思沂吃不消。如果有更充裕的經費、投入更多資源,或許可以減少劉思沂心力的消耗。拍生態影片在台灣並不是討喜的事情,能得到的共鳴也有限,幾乎都靠政府的資源挹注。劉思沂知道林務局盡力了,不斷感謝林務局的經費挹注。
有時候想想,在生態保育方面,用了少少的錢拍出了好影片,卻耗盡導演創作的心力,讓影片成為絕響,這樣到底值不值得?
劉思沂第一步水鹿紀錄片則是完全由民間小額捐款構築出來的。8月6日國內最大的保育團體荒野保護協會主辦了《逐2》放映會,200位當初捐款支持劉思沂拍第一部片的捐款者受邀出席,擠滿了誠品信義店6樓的放映廳。這種期待好的生態電影的熱情,支持著生態電影創作者。
台灣水鹿基本資料(農委會林務局提供)
- 別名:四目鹿
- 學名:Rusa unicolor swinhoei (Sclater, 1862)、Synonym: Cervus unicolor swinhoei (Sclater, 1862)
- 英名:Formosan Sambar
- 分類:偶蹄目 Artiodactyla,鹿科 Cervidae
- 保育等級:II 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本種是台灣產最大型的草食性動物,頭體長162-246cm,尾長25-30cm,雄鹿肩高可達1.2m,雌鹿稍小約80cm,體重160~250kg。冬季體色為黑褐色,頭部、耳朵為黃褐色,夏季體色較淡,為黃褐色,臀部與尾部腹面為白色,眼睛前方具眼下腺,於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雄鹿有叉角,一歲時不分枝,二歲後始分枝,每一支鹿角最後形成3尖2叉;鹿角每年硬化後會脫落重新長出,分成茸角期與硬角期。上犬齒小型。齒式: 門齒0/3,犬齒1/1,前臼齒3/3,臼齒3/3;全齒數=34。
生態習性
本種為群居性動物,但雄鹿常單獨行動;晨昏與夜間是其活動高峰。棲息於森林,喜活動於高山水源地或近溪流的草原地;草食性,以箭竹、樹葉及嫩草為主食。民間養殖族群不少,一般9月到次年1月是主要交配季,小鹿在2~6月出生,一胎通常1隻,懷孕期約8個月。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亞種,從海拔300m的亞熱帶闊葉林至3,500m以上冷溫帶針葉林都有分布,尤其是中高海拔的針闊葉混淆林,目前分布數量較多如台東向陽地區(嘉明湖)、花蓮大分山區,以及花蓮奇萊之磐石山區等地區。
面臨問題
目前國內禁伐天然林,又部份林道天災受損,棲地環境獲得改善,族群漸恢復,但仍有少數盜獵販售或食用情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