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河川整治納入底泥品質管理 環署鎖定11河川調查

2011年12月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大漢溪底泥重金屬污染嚴重。(Formosa Wandering攝)環保署委辦「底泥污染來源及傳輸模式調查計畫-以重點河川為例」專案計畫,昨(5)日召開第1次工作進度報告審查,探討台灣地區重點河川的水質變化跟底泥的關係進行研究;與會專家指出,大漢溪重金屬含量高,被列為未來1年主要調查河川。
底泥品質管理已於去(2010)年12月3日修法時納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意味著河川整治已從水質進步到底泥管制;為了瞭解底泥和水質的關係,環保署遂先行進行調查。

根據國內外調查結果顯示,底泥污染可能影響水生生物,並透過食物鏈影響國人健康。
事實上,環保署已從1997年起,陸續完成27條河川底泥中重金屬及其他有機污染物調查,發現超過1/3的河川水體及底泥達到嚴重污染程度。環保署選定11條河進行底泥污染來源及傳輸模式調查,並找出整治方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綜合企劃組組長楊鎧行說,底泥品質是河川整治之重要基礎資料, 2012-2017年將集中資源推動「水體環境水質改善及經營管理計畫」。
11條被列為優先調查對象的河川分別是,淡水河( 含大漢溪、淡水河本流、新店溪、基隆河)、南嵌溪、 老街溪、新虎尾溪、濁水溪、急水溪、鹽水溪、二仁溪 、愛河、北港溪和阿公店溪。
環保署透過5項條件,進行篩選;其中淡水河支流的大漢溪,因重金屬及生物風險遠較其他河川嚴重。楊鎧行表示,12月中開始進行大漢溪底泥調查,預計明(2012)年底完成,目的是建立傳輸模式,未來可運用在其他河川,不排除與地方政府或河川局合作。土基會執行秘書蔡鴻德則表示,大漢溪調查計畫經費約新台幣2100萬元。
影響底泥品質的因素,包括河川沖刷自然背景值、農田開墾施肥以及不肖業者排放污染源。環保署已有水質管理標準相關規範,然而,沉到水底的物質持續累積、不動,是河川品質的決定因素。
除了進行底泥品質受污染來源傳輸模式推估研究外,環保署也針對底泥品質指標之分類管理及用途限制等擬定相關辦法草案,並辦理研商及公聽會等事宜中,預計12月底前公布施行。楊鎧行表示,底泥品質指標是一項新的標準,有如紫外線,提供民眾參考,那些河川流域不能做或做些甚麼(太髒了可能影響魚體不適合食用此流域的水產),希望透過健康風險管制概念,對環境品質及飲食習慣多一層把關控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