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監察院於6月21日通過糾正行政院、經濟部水利署及台北市政府,糾正文表示,水價自1994年訂定,至今皆未調整;長期低水價,已造成自來水事業經營困難,也影響汰換舊漏管線、改善淨水設備等推動速度;而補貼也形成政府重大負擔,使得用水大戶受益,不符公平正義原則。
監察院調查書中指出,大台北及台灣地區至2010年底,漏水率分別達21.6%及20.51%,高於世界各國平均漏水率18%,與日本7.1%、美國14.5%、瑞士9.1%等比較更顯嚴重,每年漏掉3座翡翠水庫的儲水量。而台灣自來水公司目前平均售價每度10.88元,成本每度11.01元;台北自來水平均售價每度8.21元,成本每度約7.15元。而水利署官員坦承,這還不包含管線、淨水等費用。
越賣越賠錢
2010年NGO河川會議中,幾位學者民間即質疑為何不調整水價,偏低的水價,誤導民眾用水的態度,而反映成本才能讓民眾了解水的價值。
中華醫事學院副教授黃煥彰舉世界幾個先進國家水價,顯示都比台灣高出數倍。鄰近的日本東京46元、日本全國平均值42元;香港15至36元、新加坡16元,均有相當大的價差。
水利署副署長楊豐榮也曾說日本水價約台灣的5-7倍,以兩國的國民所得換算,台灣調漲1倍是合理的。但以目前台灣的政治氛圍,恐怕很難漲價成功。
分析財務結構再談調漲
水利署長楊偉甫表示,十幾年未調整水價是因為民間未達成共識,根據水利署所做的問卷顯示,50%的民眾認為水價沒有調漲的需要,民眾對自來水公司的服務態度有些批評,或認為應該先解決漏水問題再來調漲水價。但要改善1%漏水率,光是經費約需100億。到底要先從何著手應謹慎評估。
水利署內部已要求自來水公司提出十年營運計畫,將改善經營相關必須的投資(水資源開發、管線更新、減少漏水率)臚列之後,評估優先順序,哪些由政府投資,哪些自來水公司自負盈虧,以及哪些是受益者付費,再根據這些財務結構決定調整的幅度,之後再與社會大眾溝通。
黃煥彰表示,台灣水資源最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永續經營觀念,在政治的考量下,無法提高水價。水價無法提高也造成自來水公司因虧損而無法汰換管線、減低漏水率,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黃煥彰表示目前台灣的水價提高50%都嫌太便宜了,而民眾被誤導以為提高水價會增加生活開銷,其實民生用水是少量,增加的費用不高;應該檢視的是便宜的工業水價,用水大戶是工廠和企業,而他們不願意水價提高。
低水價高耗水顯示企業缺乏競爭力
水資源開發不是只有水庫,還有工廠廢水回收再利用以及海水淡化等。以海水淡化的成本來看,國際上的價格每度約21元,水價不提高,海水淡化絕對不可能。六輕之前發展海水淡化計畫失敗,隱含的意涵就是有便宜的水不用,何必花大錢處理海水淡化。
新加坡20%以上使用海水淡化,工業承受如此高的水價,仍能欣欣向榮。而台灣工業卻仰賴低水價,代表缺乏競爭力。黃煥彰認為台灣工業應升級,高水價下汰換掉一些企業,留下具競爭力的企業,朝節能省碳的目標前進。
黃煥彰認為水價提高將帶動正面循環,包括民眾謹慎用水,工廠改善中水系統、廢水再處理以及海水淡化。而水利署在水資源上應更多元思考,不該只想著以水庫來解決水資源。
失真的水庫價格
水價調漲沒定論,水利署仍積極開發水資源,除了興建中的湖山水庫,吉洋人工湖以及近日進入環評範疇界定的士文水庫也在評估之列,水庫開發往往引發居民疑慮,抗爭不斷。楊偉甫說,水資源開發不只有水庫,水利署也發展回收水再利用以及海水淡化技術,水庫的開發與否都只是評估,不一定會興建。
以水庫解決水資源,只計算興建的成本,卻未將颱風大雨來時造成的崩塌而陸續興建的攔砂壩、清淤等、開路等工程費用,這些經費被水利署、公路局等預算吸收了,更不提蓋水庫造成的環境、社會衝擊,黃煥彰認為這是失真的水價。
黃煥彰對於水利署自來水公司即將提出的十年營運計畫不抱期待,認為政府握有很多宣傳工具,對於好的政策,應該要善用。他呼籲「雙英」總統候選人,應提出水資源政策,就水價好好說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