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化嚴重:工程由農委會買單 卻逃避民眾監督
2011年1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田水圳是農民用來灌溉、蓄水的水路,原是充滿魚類、蛙類的環境,邊坡則長滿花草植被充滿野趣。但20年來,U型溝、水泥擋土牆逐漸替代了自然工法的農田水圳,使得台灣的農田不再能吸納水源,全部集中到水泥化的排水溝。根據農委會資料,台灣有7萬公里長的農田水圳,持續20年以每年300公里的速度水泥化,相關工程卻規避民間監督,環團對此深感憂心,昨(19)日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要求農委會全面檢討。
根據資料,這些翻新、整修工程由全台15個水利會承包,每公里約200萬元;除了桃園、台中以及高雄,使用的經費皆由農委會買單。然而水利會雖接受政府補助,卻以其法人身分逃避民間監督。
此外,近日發生鄰近屏東縣五溝歷史聚落的水圳工程,並未得到所有地主同意,未簽同意書的地主,飽受承辦人埋怨與施壓;而發包的程序,更以非社區營造為由,不需舉辦說明會,只要在施工前邀地主來說明即可。這讓當地環保人士憂心民間參與、資訊公開的機制蕩然,且五溝歷史聚落於2008年被指定為全省第一處的歷史聚落,水圳工程勢將破壞其文化、自然生態與歷史脈絡。
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朱玉璽也是屏東萬巒五溝村居民,他說,農田水圳水泥化,以擋土牆的工程施作,施作過程砍除了自然水圳的綠色護岸植被,破壞了自然植被水土保持功能,是造成植物無法生長、水生動物棲息地單調化及物種消失的原因。朱玉璽說,水泥化後的水圳使本土魚種都消失,只留下強勢魚種吳郭魚生存下來,喪失原有的生物多樣性功能。
水患監督治理聯盟易淹水地區小組召集人徐嬋娟也說,水圳水泥化將造成土地永久的損失,而只要是公共工程就應結合民間參與、資訊公開,水利會雖為民間團體身分,但承包農委會業務,就應接受監督。
對於水圳治理,農委會農田水利處工程科技正陳衍源表示,政府有決心推生態工法,但只能宣導鼓勵,而且生態工法必須因地制宜。他說,多數民眾對於生態工法心存疑慮,擔心水留不住,都滲到土裡去了。立委田秋堇則認為,農民都被水利會誤導,以為水泥化能一勞永逸。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說,水圳有如農田的地下水庫,應保留自然工法,農委會應向農民說明清楚。朱玉璽也說,壘石工法也能達到不滲水的功能,但陳衍源說,壘石工法造價太貴,師父及卵石都不易覓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