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海外闊別34年 小米種原回家了!

2011年1月1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34年前經美國來訪學者採集的部落小米種原,多年來塵封於美國國家種原庫;經由原住民研究生重啟這段記憶後,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積極斡旋,使得多種已在台灣失傳的小米種原得以回家!上週四(6日)來自美國的96種小米種原寄到台大種子研究室,並於10日早上舉辦開封儀式。儀式由魯凱族耆老杜明昌代表打開封印,讓塵封已久的種原,重見光明。
促成此次小米種原回家的郭華仁說,指導的原住民研究生(巴清雄)研究主題為原住民的小米,印象中,因地緣關係進行小米品種改良的台東區農改場曾向美國要過小米種原。基於這個印象,而連上美國國家種原庫查詢,因而獲知庫存有96種小米種原,這些種原是由1977年到台灣研究的學者所採集,郭華仁因此去函索取。
巴清雄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即走訪各部落詢問種植的意願,原住民部落得知此消息雀躍不已,這批種子將由巴清雄親自送到各個部落,隨著小米播種季節的來臨,不久的將來,這些小米種原或能重現在原住民部落。
10日的儀式上,杜明昌以魯凱語說,小米是原住民的食物來源,歷代祖先傳給原住民的禮物,卻逐漸失傳,流落在外這麼久的時間,今天再開封,十分震撼,這些被保留下來的種子將被再度種在原住民土地,期待明年能豐收。
郭華仁說,透過此事件,從種原保存的觀點來看,種原保存或農民留種,皆不可偏廢。他說,政府以國家種原庫為種苗保存的方式,但種子入庫後冰存於-25℃,基因不會改變,維持入庫時的狀態;而民間留種是用來耕種,每代種子基因會隨著環境氣候條件慢慢改變。
郭華仁目前正推動農民保種運動,並與綠色陣線協會、主婦聯盟以及大地旅人合作。他表示政府應開班傳授採種技術,因每種種苗都有專業的採集方式,而政府理應將這些技術傳授給農民。
此外,隨著原住民族對傳統文化的渴求,希望能恢復傳統文化,這批種原能回家,不但豐富了原住民文化傳統與生活,也讓小米種原更多樣性。原住民的傳統文化離不開農耕與狩獵,農耕與狩獵是生活的重心也是文化的根基。
郭華仁表示,30多年前美國學者來到部落時,就察覺小米種原越來越少。郭華仁分析,這可能與原住民接觸到近代文明,文化衝擊太大,習於平地民眾的飲食習慣,而使得傳統作物逐漸式微;所幸當時的學者仍於離部落稍遠處發現小米種原,他因此採集了這些種原帶回美國;30多年後,林明昌表示小米種原只剩下5-6種,就更難找到這些多樣性的小米種原。
郭華仁感慨的說,西方國家夾著文明科技之優勢到第三世界國家採集種原,並登記為專利,為第三世界所抨擊;但持平來看,美國國家種原庫存保留了這批小米種原,帶給原住民部落豐富的文化意涵。
96種小米種原採集自5族12部落,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之東埔、望美、人和部落;仁愛鄉泰雅族之力行部落;台東縣海瑞鄉布農族之利稻、霧鹿部落;蘭嶼鄉達悟族之漁人部落;達仁鄉、大武鄉排灣族之土板、大鳥、大竹部落;卑南鄉魯凱族之大南部落;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之阿禮部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