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唯有趕盡殺絕
宋老爸接受獼猴造成的農損,繼續發揮想像力與台灣獼猴鬥智鬥志,但多數的農民卻力倡撲殺造成農損的台灣獼猴。農民認為獼猴數量太多不該列為保育類動物,並視《野生動物保育法》為惡法,受此限制無法保護自己的收成。
台東縣東河鎮農會總幹事葉富山堅持猴害無法處理,只有撲殺一途。他還說中國某省開放觀光客生吃猴腦,如果政府同意開放,不但可以解決猴害,還可帶動觀光產業。
長期關心幾項重大環境議題的台南環盟理事長陳椒華21日晚間7:10於座車內遭兩名黑衣男子持木棍毆打成傷,經救護車緊急送醫,現正於台南奇美醫院接受治療。這是繼前理事長黃安調後,第二位因環保運動遭受暴力攻擊。
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除了建立避災能力,事先的預防監控更是一場重要的耐力賽。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以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中華鳥會)共同推動的2011年「台灣繁殖(期)鳥類大調查」(BBS TAIWAN)計畫,18日宣布啟動,這項以鳥類為生物指標,進行的監測計畫,在全球環境變遷日益加劇的今日,將成為評量台灣生態環境變遷的重要指標。
一年一度的春季猛禽過境場景,悄悄地在高雄鳳山丘陵上空揭開序幕,並將逐漸進入過境高峰期。在重工林立的南高雄,此景更顯難能可貴,然而隨著國道7號開路計畫即將劃過這塊棲地,引發當地民間團體憂心,呼籲政府相關單位重新重視鳳山丘陵多元價值。
現代家居生活中,如能增加高溫燒製之木炭產品的使用,將有助於節能減碳。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利用外來種銀合歡廢材,以近750℃燒製成的木炭產品,除了發揮調濕、除臭與淨化水質等功能,還能達到碳中和,比石化製品更能節能減碳。
3月22日「世界水資日」即將到來,在年降雨量900億噸、利用率不到20%,全世界缺水地區排名第18的台灣,在水資源的表現矛盾。隨著極端氣候的表現,強降雨成常態,水位豐枯兩極化。如何突破水資源使用的困窘,如何留住水資源,正考驗著台灣人民的智慧與決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究員汪中和表示在災難常態化的當下,留住水資源最佳方式就是把水存到地下含水層,建立「地下水庫」。
民間團體大聲疾呼,抵制4條例(《離島建設條例》、「東部(區域)發展條例」、「原住民族地區建設條例」、「雲嘉農業特區發展條例」)瓦解台灣國土之部分條文,7日記者會上,學者紛紛指陳台灣國土亂象,若通過4條例無非在脆弱不堪的國土政策傷口上撒鹽。
繼3日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保團體代表召開記者會,針對包括《離島建設條例》在內的4條例土地釋出條款提出質疑,多位土地相關學者也因4條例排除多項土地法規,大幅破壞國土規劃起而聲援,發起連署;昨(7)日地球公民基金會及多位學者再召開記者會,就土地相關問題進行論述,會中並邀請行政部門說明,進行辯論。
台灣首座國家級自然公園即將成立於高雄壽山,2月21日行政院經建會通過審核,只等行政院正式核定公告即完成。長期關心柴山生態保育,也積極推動自然公園成立的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表示樂見其成,對於當地欠缺適當的管理機制,衍生遊憩活動、開發失序等問題,楊娉育則建議政府與民間應建立「夥伴關係」,共同守護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