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西部濱海砂坵上出現一座綠意盎然的生態林園,是農委會林業試驗所18年沿海造林努力的成果。位在雲林縣四湖鄉林厝村臨海處「四湖海岸植物園」譜寫海岸林相多樣化的樂章,為防風保安林寫新頁。
台灣雲林沿海平均年雨量不到2000公釐,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及颱風,旱澇不均下,夏秋兩季常飽受淹水之苦;冬天又因東北季風冷冽的強風夾帶大量的鹽沬,侵襲沿海土地與住屋;隨著民眾經濟活動越來越靠近海邊,防風保安林的經營煞費苦心。
保安林主要的功能為防風、阻鹽,讓沿海居民的生活較為舒適,避免作物損失。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鄧書麟表示,台灣早期引進木麻黃作為主要樹種,然而單一的樹種,又是來自澳洲,多樣性不夠也無法自然更新,每隔10-20年木麻黃死亡,就必須整批重新耕種。
鄧書麟介紹說,這幾年中埔中心在園區內原木麻黃產生的間隙間搭配種植不同樹種,並且選擇耐、鹽耐濕樹種,讓原有、位於海岸前緣的木麻黃構成犧牲林帶,扮演著守護者的角色,搭配後續的多樹種混合栽植,營造出多層次的景觀,分別扮演不同的功能與角色,以這種二階段造林,逐漸演化。
中埔中心於排鹽溝及水澤溼地栽種紅樹類、半紅樹類及濕地植物,其中欖李、海茄苳居水岸第一線,土沉香、銀葉樹、苦檻藍及苦藍盤等作為後衛。海檬果、繖楊開花結實落下的種子,在母樹的庇護下,林下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幼苗,海岸林的世代交替已隱然成形,也看見了海岸林的永續生命。
近年來政府與人民體認到海岸保護的重要,又積極推動濱海鹽溼地及地層下陷區的造林工作。然而濱海低濕鹽分地區環境綠美化與森林營造不易,中埔中心成功的案例,證明以大自然為師,瞭解自然,順應自然,才能營造出符合自然生態法則與生物多樣性的海岸林園。
林試所說,其實早年沿海地區的溼地與海岸生態十分豐富,而隨著海岸的開發及環境的破壞,本島濱海植物數量與種類才日漸縮減與消失。而四湖海岸植物園呈現了從紅樹林、草澤、砂生植物、散生灌叢到海岸林群相,也開啟防風保安新頁,值得持續觀察。
2011年6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西部濱海砂坵上出現一座綠意盎然的生態林園,是農委會林業試驗所18年沿海造林努力的成果。位在雲林縣四湖鄉林厝村臨海處「四湖海岸植物園」譜寫海岸林相多樣化的樂章,為防風保安林寫新頁。
台灣雲林沿海平均年雨量不到2000公釐,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及颱風,旱澇不均下,夏秋兩季常飽受淹水之苦;冬天又因東北季風冷冽的強風夾帶大量的鹽沬,侵襲沿海土地與住屋;隨著民眾經濟活動越來越靠近海邊,防風保安林的經營煞費苦心。
保安林主要的功能為防風、阻鹽,讓沿海居民的生活較為舒適,避免作物損失。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鄧書麟表示,台灣早期引進木麻黃作為主要樹種,然而單一的樹種,又是來自澳洲,多樣性不夠也無法自然更新,每隔10-20年木麻黃死亡,就必須整批重新耕種。
鄧書麟介紹說,這幾年中埔中心在園區內原木麻黃產生的間隙間搭配種植不同樹種,並且選擇耐、鹽耐濕樹種,讓原有、位於海岸前緣的木麻黃構成犧牲林帶,扮演著守護者的角色,搭配後續的多樹種混合栽植,營造出多層次的景觀,分別扮演不同的功能與角色,以這種二階段造林,逐漸演化。
中埔中心於排鹽溝及水澤溼地栽種紅樹類、半紅樹類及濕地植物,其中欖李、海茄苳居水岸第一線,土沉香、銀葉樹、苦檻藍及苦藍盤等作為後衛。海檬果、繖楊開花結實落下的種子,在母樹的庇護下,林下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幼苗,海岸林的世代交替已隱然成形,也看見了海岸林的永續生命。
近年來政府與人民體認到海岸保護的重要,又積極推動濱海鹽溼地及地層下陷區的造林工作。然而濱海低濕鹽分地區環境綠美化與森林營造不易,中埔中心成功的案例,證明以大自然為師,瞭解自然,順應自然,才能營造出符合自然生態法則與生物多樣性的海岸林園。
林試所說,其實早年沿海地區的溼地與海岸生態十分豐富,而隨著海岸的開發及環境的破壞,本島濱海植物數量與種類才日漸縮減與消失。而四湖海岸植物園呈現了從紅樹林、草澤、砂生植物、散生灌叢到海岸林群相,也開啟防風保安新頁,值得持續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