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新書揭露基因改造黑幕 學者籲食品標示入法

2012年3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民間團體與學者召開的記者會,重申基改食品安全,政府應把關。最近出版的新書《欺騙的種子》揭露了美國基改大廠孟山都內神通外鬼透過遊說、滲透等政治運作,讓政府制定有利於廠商的食品安全標準,使得民眾健康處於未知、不可測的危機中。台灣是巴西、美國基改大豆、玉米進口大戶,然而關乎民眾食品安全的查驗責任卻乏人監督。台大種子研究室、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昨(15)日召開的記者會,則重申政府負起基改食品安全把關查驗的責任,制定相關法令,加強市場以及田間查驗。
新書《欺騙的種子》透過數個歷史事件,如1998年秋天發生在蘇格蘭羅威特研究所的頗具聲望的科學家阿帕‧普茲泰(Arpad Pusztai)的「普茲泰事件」;1989年服用由昭和工業基改菌種大量製造的左旋色胺酸所爆發的EMS疫情,抽絲剝繭的將基因改造食品如何透過官商勾結運作,一步一步鞏固其安全無虞的形象,進而塑造基改作物無可動搖的神話。

對於曾任職於基因改造有機體檢測實驗室的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可說對基因改造產業的內幕再清楚不過了,他所揭開的事實,讓讀者驚嘆所謂的文明民主,背後居然存在這麼多後門,而科學研究結論也可以隨著經費轉彎。

記者會上,台大獸醫學院長周晉澄舉書中第3章孟山都為了讓rbGH(乳牛成長激素)合法使用,透過國會遊說於1994年通過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查,並宣布對人體安全無虞。其實,研究發現rbGH會催生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增加患結腸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癌的機率。當孟山都也打算在加拿大上市,面對加拿大科學家國會作證,認為對人體安全尚無定論,孟山都為了強行通過,使盡威脅恐嚇手段,科學程序也受到漠視。

孟山都幾個強行過關的手段,包括讓研究時間不充足,只進行老鼠實驗等低階研究,改變標準,例如,將rbGH殘留量標準由1ppb(十億分比)改成1ppm(百萬分比),標準一差就是寬鬆1000倍。而類似的情節,在最近的美牛瘦肉精殘存一一上演。儘管周晉澄一再表達美牛第三次專家會議沒有結論,仍無法動搖政策基調,對此他深感無奈。

含有rbGH的牛奶繼續充斥在各地的超市賣場,包括台灣。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即使消費者知道美國牛奶不能喝,卻無法逃避乳製加工品,台灣進口美國牛奶近10%,這些可能都用在乳製品,如起司、乳酪等,致癌因子是否活化無從得知。

清大榮譽教授彭明輝。清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教授彭明輝表示,藥品上市前所做的動物實驗都是先從小動物做起,沒問題之後再以兔子、豬等比較大型的動物做實驗,然後才會進入人體實驗。而基改種子相關的研究實驗,都只停留在小老鼠實驗居多,顯示未有更嚴謹的實驗程序。

彭明輝說,學術界為了取得研究經費,不得不仰仗企業的經費挹注,與企業簽約後也不能吭聲,這使得學術研究失去中立,「美國學術界被拍賣掉了!」而媒體則擔心官司纏身,無力對抗財閥,使得基改食品安全疑慮無從討論。

彭明輝表示,台灣政府長久以來都因醫療相關產業在美國難通過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查,而誤以為FDA審查嚴格,以為只要美國FDA核准過一定安全,卻忽略背後存在難解的官商勾結,在此背景下,FDA的標準無法為食品安全把關。周晉澄也說,提供安心而廉價的食品是政府的責任,但政府卻給人民內容不清楚的食品,看似廉價的食品,背後需付出的代價卻未反映到價格上。

郭華仁長期觀察基改作物影響並將論述集結於〈GMO面面觀〉網站,他認為應加強基改食品的標示,並且透過立法規範,目前雖有規定超過5%以上的基改作物必須標示,但沒有法令依據、沒有查驗,資訊不正確也不透明,影響民眾權益;而在海關應進行有效的邊境管制,應辨別基改作物,有效標示。

台灣曾發生實驗室的基改木瓜未通過田間實驗就流入民間種植,雖有回收,但未持續追蹤。郭華仁提醒農委會,應加強查驗,避免造成種源污染;另外,美國進口的甜玉米、綠肥作物種子是否為基改種子或被污染,也須嚴加把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