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靜蕙
水壩對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和自然生態帶來多種負面影響,這讓1996年9月在日本舉行的國際水壩高峰會議發出「建水壩的時代正逐步告終」的吶喊。時隔16年,台灣水利單位仍以蓋水庫、水壩來為水資源解套,並以超高水泥堤防來防止淹水。而每逢3月14日國際保護河流行動日,受水壩開發影響的弱勢群體還是必須一再站出來,同樣的請命話語,一說再說。
今年的314,水壩開發案零零總總,還在持續,新竹縣有高台、比麟水庫,屏東縣有士文水庫,而東部則有碧海、萬里、鹿鳴、豐坪等水力發電計畫;而國際上拆壩還河川自由的先驅案例逐漸累積,而台灣蓋水壩的思維則一再輪迴。
事實上,台灣地質脆弱,地形陡峭,並不適合蓋水庫,無法克服泥沙淤積,不但水庫壽命短,為了延長壽命,必須不斷興建攔沙壩,這使得河川生態系更加惡化,缺水的現象更為嚴重。
全台蓄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完工36年,已經淤積了22.3%,八八風災帶來的淤積量更達到9,000萬立方公尺;南化水庫才完工16年,淤積了32.9%,八八風災帶來3,600萬立方公尺,只要再來幾次極端氣候,這些水庫就壽終正寢。
台灣河川不斷遭受水壩的傷害,此外,目前存在的一些壩體,已不堪使用,甚至有崩塌的危險,拆壩成了不得不面對的任務。在國際間,拆壩並不是新鮮事,水壩一旦沒有用處、變得危險,拆除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台灣於1999年第一次出現拆壩的紀錄。為了恢復台灣櫻花鉤吻鮭棲地,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陸續拆除高山溪4座防砂壩。去年再拆七家灣溪1號壩,以改善櫻花鉤吻鮭逐漸喪失的遺傳多樣性及棲地生態系,經過半年的追蹤調查,證實櫻花鉤吻鮭具有長距離返鄉的基因,因為壩體阻隔無法表現出來,最近追蹤的資料顯示,櫻花鉤吻鮭遷移距離長達4.5公里,打破以往的紀錄。
事實上,台灣除了針對顯著影響生態環境之壩體進行評估、拆除,經濟部水利署十幾年來也參酌國外拆壩的經驗,進行「全台河川攔河堰功能評估與存廢檢討」研究計畫,以全台54座河川攔河堰為研究對象,透過一連串訪談、現勘、功能評估分析以及專家會議,建立一套攔河堰存廢評估流程,經過評估後,建議直接廢除名單包括巴陵壩、後村堰、大旗堰、鹿谷堰等。
即使看似無用的壩體,真正進入到拆壩的評估,必須考慮環境、安全以及經濟效益。以雪霸拆壩的經驗,事前必須依據研究結論,經過一連串縝密的評估、討論,並研擬一系列水工模型試驗,歷經4年才實際動工拆壩,過程中不斷與當地居民溝通,才能得到這個讓人津津樂道的成功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