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優先保護國家公園生態 陽管處不開放高衝撞越野賽

2016年4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2016七星登山王」越野跑競賽活動預定本周末(30日)舉辦,但上千名參與者,恐對陽明山國家公園造成衝擊,因此遭主管機關駁回。近年各式路跑活動不乏各式爭議,但在「無法可管」的前提下,主管機關只能呼籲民眾不要參與。
七星登山王在未取得台北市體育局以及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核准的情況下舉辦活動,引發爭議。截圖出處:主辦單位臉書

古道、步道  不等於賽事跑道

這次的「2016七星登山王」具競賽性質,且途經陽明山國家公園多條古道及步道,因此陽管處函復體育局不同意辦理;不過,執行單位「威岳運動行銷公司」卻未卻步,仍表示如期進行。陽管處表示,此屬違規活動,即使投保,未必能於意外發生時獲得理賠,籲請選手愛惜自己、拒絕參加。
由於此次路線踏入特別景觀區,而且部分路線有安全顧慮,擎天崗管理站主任陳彥伯表示,申請路線包括60公分寬的古道,七星山步道約1米到1米2,對向同時有行人幾乎容不下,何況有一方是快速通過。加上越野跑路屬高衝擊活動,引發爭議,活動因此未獲准。

台灣藍鵲、帝雉成飛行大使 12架華航新機彩繪票選推保育

2016年4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華航14架嶄新的空中巴士「A350」客機,將以台灣特有鳥種命名、彩繪,讓台灣鳥類保育成就成為飛行大使,搭載乘客飛往歐洲各國!
華航董事長孫洪祥26日記者會宣布,以「帝雉號」與「台灣藍鵲號」為第一架與第二架A350命名;另有12架新機則邀請全民一同上網票選心目中最甲意的「台灣飛行大使」。
華航A350空中巴士,邀請民眾票選心目中的飛行大使。圖片來源:中華航空公司提供
華航A350空中巴士,邀請民眾票選心目中的飛行大使。圖片來源:中華航空公司提供
華航指出,A350空中巴士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客機之一,以「最科技、最節能、最環保、最寬敞、最安靜」著稱,其機翼設計由鳥類翅膀為啟發,可根據航機飛行情況改變形狀以達到省油,油耗省17%。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平腹小蜂力戰荔枝椿象 重建生態系不用藥也有好吃的龍眼

2016年4月2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4月是龍眼花開的季節,同時也吸引大量「荔枝椿象」來訪,影響龍眼生產,讓農民很頭痛。最近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與學者合作,請來平腹小蜂當天敵,重新架構生態系,不用藥也能生產健康的龍眼!
4月龍眼花開,同時也吸引「荔枝椿象」來訪,大量荔枝椿象造成龍眼生產,讓農民很頭痛。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4月龍眼花開,同時也吸引「荔枝椿象」來訪,大量荔枝椿象造成龍眼生產,讓農民很頭痛。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荔枝椿象外表呈紅色跟咖啡色,群體聚集時可不時聞到陣陣杏仁味,不小心被分泌物噴到還會引起燒灼反應;由於主要吸食龍眼、荔枝及台灣欒樹樹枝嫩芽、嫩梢、花穗及幼果汁液,常造成落花及落果。
荔枝椿象一次可產下14顆卵,近年來在全台各地的數量大增,影響龍眼及龍眼蜜生產。這些讓農民恨得牙癢癢的卵卻是「平腹小蜂」幼蟲的佳餚,高雄農業局即與屏東科技大學植物保護系助理教授張萃媖合作,釋放荔枝椿象的天敵——平腹小蜂,當平腹小蜂將卵產在荔枝椿象的卵內,能使荔枝椿象無法孵化而達到防治的目的。
去(2015)年農業局即在橋頭及田寮釋放1萬隻平腹小峰,經過一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平腹小蜂的寄生率比往年提升不少,顯示釋放的平腹小蜂在野外已建立族群。
此結果讓農業局及屏科大研究團隊大為振奮,農業局今年仍會持續釋放3萬隻平腹小蜂,希望未來有一天不用再依賴人工釋放,就能有基本的防治效果。
荔枝椿象。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平腹小蜂成蜂釋放作業。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荔枝椿象。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平腹小蜂成蜂釋放作業。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荔枝椿象於每年2月中旬開始活動產卵,產卵高峰期為4月至5月,此時可見枝頭密密麻麻佈滿紅黑相間的若蟲及咖啡色的成蟲。此外活動期間荔枝椿象攻擊性高,農業局呼籲民眾切勿驚擾或徒手捕捉荔枝椿象,否則恐被其臭液灼傷。
生態修復之前 配合藥物、物理防治
平腹小蜂只能對付荔枝椿象的「卵」,對已孵化的若蟲及成蟲是沒有效果的,若危害密度過大,張萃媖建議可在12月至1月間進行藥劑防治。此時荔枝椿象活動力低,且對藥劑敏感,同時荔枝及龍眼尚未開花,此時施用藥劑不會影響到蜜蜂採蜜,是防治的最佳時機。
張萃媖表示如果兩者兼具的綜合防治是最佳防治方法,但由於目前平腹小蜂的數量仍然不足,建議產卵期可利用人工移除卵塊、修枝等物理防治來代替也十分有效。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大鬼山區發現台灣扁柏 刷新分布最南界紀錄

2016年4月24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台灣特有植物台灣扁柏,過去認為分布於中北部山區,如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南部分布範圍僅止於阿里山山脈。不過,最近屏東處及嘉義大學生態調查隊於屏東縣歡喜山至高雄市大鬼湖山區,發現為數眾多的台灣扁柏,重寫本島分布區域最南界紀錄。
屏東處六龜工作站主任林弘基認為,此歸功於魯凱族族人崇敬自然神祇,嚴守獵採禁忌,長期守護了大鬼湖聖山的生態,才得以保存高屏山區古老密集的檜木林群落。
歡喜山稜線帶分布臺灣扁柏。圖片來源:屏東林區管理處
歡喜山稜線帶分布台灣扁柏。圖片來源:屏東林區管理處
本月2日,屏東林區管理處深山特遣隊偕同嘉義大學生態調查隊,進入大鬼湖山區進行生態調查與巡視作業,在高雄市茂林區及屏東縣霧台鄉交界的歡喜山稜線帶,發現多株葉色略紅狀似紅檜,而幹型通直明顯異於紅檜的樹種,經採集枝葉、毬果、樹皮等標本,由嘉義大學助理教授張坤城進行鑑定,確認該樹種為台灣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 var. formosana)。
屏東縣北大武山系的檜木林帶,雖認為可能為台灣扁柏潛存生長區域,但多年來不曾在此發現。
經與紅檜進行比對,確認以下結果:
(1)台灣扁柏毬果圓球體;紅檜毬果橢圓體。
(2)台灣扁柏葉背被白粉,葉尖較鈍,微向內翻;紅檜葉背無白粉,葉較尖,微向外翻。
(3)台灣扁柏木材有檸檬味;紅檜木材為檜木味。
(4)台灣扁柏主幹通直,枝下高較高,樹冠呈圓錐形;紅檜主幹多分叉,枝下高較低,樹冠呈橢圓形。
台灣扁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1500公尺至2500公尺之間的雲霧帶,如今得以在高屏山區發現,研究團隊認為,長期守護大鬼湖山區聖山的魯凱族人功不可沒。
臺灣扁柏。圖片來源:屏東林區管理處
右上:台灣扁柏常沿稜線帶生長。右下:台灣扁柏枝葉標本葉明顯外翻。左上:台灣扁柏樹皮縱裂。左下:測量台灣扁柏胸高直徑。圖片來源:屏東林管處。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林試所林下養蜂計畫 證明台灣森林甜蜜蜜

2016年4月2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森林中擁有豐富的殼斗科樹種,原來都是重要的蜜源。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經過一年時間,在兩處森林中養蜂試驗,發現台灣森林甜滋滋,生產的天然蜜,不但品質純淨,更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具經濟潛力。森林生態系提供的服務,原來如此甜蜜!
經過一年試驗,農委會林試所推出天然健康森林蜜,為森林生態系服務再添一軍。攝影:廖靜蕙
經過一年試驗,農委會林試所推出天然健康森林蜜,為森林生態系服務再添一軍。攝影:廖靜蕙

森林純淨、蜜源多  養蜂首選

台灣農地由於農藥噴撒相當普遍,蜂農必須辛苦地四處尋找農藥施用量較低的地區,或要求果農在花季停止噴藥,以避免農藥污染、毒殺蜜蜂;卻忽略了森林生態所維繫的良好環境及豐富蜜源,而林下養蜂不僅為人類增加蜂蜜,更能提供林木的授粉和結實率。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狩獵、放生修法缺客觀數據佐證 民團籲暫緩二讀

2016年4月20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14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議部分《野生動物保育法》草案,包括通過開放原住民「非營利自用」狩獵保育類野生動物,另在民進黨召委林岱樺主導下,不續審「規範宗教放生管理」;由於長期來缺乏客觀監測數據說明、佐證,引起社會大眾高度關注修法後能否維繫台灣山林生物多樣性。
昨(19日)數個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暫緩將這些爭議法條送入二讀。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即要求以聽證會形式,在充分檢視各項資料下進行審議。
幾個團體提出的爭議法條包括:第21條之1,開放原住民得以「非營利自用」名義狩獵保育類野生動物,只須經主管機關「核准或備查」即可。第19條「全面禁用『獸鋏』」,卻未討論、規範與界定危害野生動物的陷阱,如吊索或套索。第21條,增訂關於「危害」動物的處置以及補償辦法。但對什麼叫「農害」、如何處理、誰來處理,則無更多界定。以及第32條「規範宗教放生管理」也無充足理由便做出「不予續審」決議。
4月19日由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野生動物保育法修訂草案應容納更多意見兼顧生物多樣性。攝影:廖靜蕙
4月19日由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野生動物保育法修訂草案應容納更多意見兼顧生物多樣性。攝影:廖靜蕙

野動自然資源  應兼顧永續利用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黃美秀指出,此次修法爭議在於,不少立委認為傳統狩獵或慣習不會造成野生動物浩劫,卻缺乏科學數據佐證。現今由於政經環境改變,包括獵具,或者傳統禁忌約束力降低、人口增加,加上市場經濟導入,現在認知到的傳統已和過去不同。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台灣海龜保育新標竿 首隻標放玳瑁「阿飛」現蹤印尼

2016年4月19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經過94天海上旅程,台灣以衛星發報器標放的母玳瑁阿飛,證實抵達印尼卡里馬塔海峽「勿里洞島」,這是牠自去年11月13日於宜蘭無尾港出發後,歷經5,467公里旅程的停留地點,海洋大學研究團隊研判該處為其覓食棲地。
這是台灣首次以衛星發報器標放,並成功追蹤玳瑁海上行蹤,也是追蹤最遠的紀錄,對於瀕絕物種玳瑁保育具有極大意義。
2015年11月阿飛在宜蘭外海野放。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
2015年11月阿飛在宜蘭外海野放。圖片來源:程一駿提供
去(2015)年6月30日,海洋大學海龜研究團隊進行宜蘭東澳外海定置漁場混獲調查時,發現體長75.1公分,體重達63.5公斤的成熟玳瑁,隨即進行救傷,由於時值團隊成員在港口購買飛魚,因此取名為「阿飛」,是目前國內發現已知體型最大的玳瑁個體。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血汗漁工換海鮮 環團調查:台灣遠洋漁業超失控

2016年4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上周(14日)公布最新調查報告「台灣製造-失控的遠洋漁業」,指出我國漁業過去涉及人口販運與虐待漁工,甚至媒體報導可能牽涉到海上謀殺,種種事件顯示政府管理不當,導致不知情的消費者,可能購買或食用「不乾淨」海鮮。
台灣為全球捕鮪魚的前三大強權,多達16萬名外籍漁工在台灣的遠洋漁船工作,船隻在全球鮪魚延繩釣漁船中佔36%。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台灣為全球捕鮪魚的前三大強權,多達16萬名外籍漁工在台灣的遠洋漁船工作,船隻在全球鮪魚延繩釣漁船中佔36%。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台灣漁業違法事件頻傳  指向結構出了問題

綠色和平全球鮪魚專案負責人 Oliver Knowles在報告前言中指出,有越來越多文件紀錄,證明過去台灣漁業有許多違法行為。然而台灣的主管機關接獲這些嚴重問題通報時,卻往往視為單一個案。
「但是,當我們將一連串非法案件放在一起研究時,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論,包括未報告、未規範(IUU) 的捕撈行為、海上喋血、虐待勞工、非法等嚴重的違法事件頻傳,已不是指責個別業者未盡管理責任就能解決。」他直指台灣各級主管機關皆有失職之處;而台灣漁船以賭上人命和污染環境來供應鮪魚和各種海鮮的惡名,將嚴重危及台灣漁業。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台灣水鹿為什麼啃樹皮? 顏士清「逐鹿」十年不倦解謎

2016年4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近年來,台灣水鹿因為磨樹皮、啃樹苗,疑似影響森林更新屢佔媒體版面,甚至有學者認為水鹿破壞性恐成「台灣獼猴」後繼者。
關於水鹿的真相為何?十年來在台灣各個山頭追蹤水鹿蹤跡的顏士清,是少數幾位提供第一手資料的研究者。這幾年他與研究團隊持續監測水鹿蹤跡,提出「自我醫療假說」解釋水鹿行為,他的博士論文更以數學模式,遍尋水鹿適合的棲地,並探索水鹿如何選擇與使用牠們的生活空間。
年輕的顏士青累積十年鹿科研究,梅花鹿、水鹿都是研究對象。圖片來源:顏士青
年輕的顏士清累積十年鹿科研究,梅花鹿、水鹿都是研究對象。圖片來源:顏士清

遍尋水鹿的家

2008年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顏士清,啟動了一項水鹿棲地選擇的研究,調查水鹿可能使用的地方以及活動範圍,也開啟他實現水鹿研究的夢想。在野外研究,正是他之所以選擇師大的原因。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振興台灣林業 林務局2017年中完成供需調查

2016年4月1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針對立法委員質詢台灣林木自給率過低、農委會應以發展可永續的林業做為相關因應措施,林務局長李桃生表示,現正啟動的「林業經濟振興策略計畫」,可望於今年底完成需求端、明年6月完成供應端調查,未來國有地人工林將採取小規模帶狀疏伐或擇伐,以促進森林健康為主,疏伐的林木則供經濟利用。
台灣私有林136,555公頃公頃,林農平均擁有的林地都在3公頃以下,獨立而分散,難以擁有經濟規模,因此建議朝精品化發展。攝影:廖靜蕙。
台灣私有林136,555公頃公頃,林農平均擁有的林地都在3公頃以下,獨立而分散,難以擁有經濟規模,因此建議朝精品化發展。攝影:廖靜蕙。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11日邀請農委會就「植樹造林計畫推動現況、檢討與未來規劃」進行專案報告,農委會主委陳志清報告中指出,2012年至2015年累計執行造林面積12,019公頃,國人每位增加5.23平方公尺綠地面積,估計每年可吸收17.9萬公噸二氧化碳。這個數量,也超過APEC會員國面積比例換算後,台灣需增加的11,550公頃造林面積。

台灣森林覆蓋率達六成  木材自給率不到1%

另依據第四次森林大調查結果,我國森林總面積達219.7萬公頃(含金門、連江縣),森林覆蓋率為60.71%。優勢樹種以闊葉樹林型1,433,843公頃,佔65%最多,針葉林則301,003公頃,佔13.7%,針闊葉樹混淆林計172,186 公頃,佔7.8%,竹林計132,607公頃,佔6%。而私有林約136,555公頃。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與部落共好 丹大生態旅遊踏出第一步——專訪南投林管處長張岱

2016年4月13日南投訊,廖靜蕙報導
丹大地區維護了良好的自然資源,無論七彩湖及六順山向來是頗具勝名的登山路線,也是南投縣信義鄉潭南、雙龍、地利及人和等四村落的傳統領域。居民要求自然資源共享若渴,南投林區管理處在衡量可行的方法之後,以生態旅遊踏出與部落資源共享的第一步。南投處處長張岱接受專訪時指出,與部落合作發展生態旅遊模式,或能開啟共管[1]機制。
經過一年生態旅遊可行性評估,南投林區管理處今年擬引入專家,與部落居民一起規劃經營生態旅遊,以生態保育的成果共享自然資源。
丹大林道、七彩湖深具旅遊魅力,南投林管處將以輔導部落族人發展生態旅遊,開啟共管第一步。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丹大林道、七彩湖深具旅遊魅力,南投林管處將以輔導部落族人發展生態旅遊,開啟共管第一步。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自然資源協同管理的第一步

2004年因七二水災沖毀跨越濁水溪的孫海橋,無固定式橋梁可供通行,加上地質等因素,丹大山區停止核發入山許可至今。此地雖依據《國家安全法》劃定為「山地經常管制區」,卻不限制居民進出,然而丹大地區進出口的「二分所」仍設有管制站,族人進入傳統領域必須登記。經過陳情抗爭多時,去(2015)年10月取消登記,目前除當地原住民和台電維修人員外,一般民眾仍禁止進入。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為高海拔生態寫歷史 特生試驗站十數載監測護山頭

2016年4月12日南投訊,廖靜蕙報導
4月的前一天,雪季雖已結束,合歡山仍壟罩在冰天雪地之中,全台唯一的鏟雪車將積雪堆到道路兩旁,完成任務下山。忘了計算重量的運石車不見人影,再無動力上坡就直接停擺在台14甲道路上。台灣的高海拔地區,發達的公路帶來人潮,遊客忘情地在武嶺戲雪,一旁的鳥兒跟著人類丟下的食物跳上跳下,捕鳥人張著鳥網伺機而動。
設立在合歡山上的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高海拔試驗站,則為了建立高海拔生態長期資料,風雪無阻定期上山收集資料,這些看似平凡的監測資料,默默地記錄著台灣高山生態系的變化。
高海拔便利的道路帶來人潮。攝影:廖靜蕙
高海拔便利的道路帶來人潮。攝影:廖靜蕙

從冬季自動攝影機到高海拔植物物候監測

這一天,研究人員從集集一路上山,前往石門山北峰幾個樣區收自動攝影機。去(2015)年冬天,在16個樣區架設的自動照相機就要完成任務,期能回答野生動物如何因應下雪,是趕緊遠離走避,還是留在原地等待雪停?又有多少野生動物在這冰天雪地中活動?那些消失在這片雪景中的野生動物又如何因應寒冷的天氣?由此揭露台灣高海拔野生動物因應嚴冬之道。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西寶友善耕種的下一步 探索里山之路

2016年4月10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幾座國家公園,這幾年逐漸與園區內的居民對話,當地既有的一級產業,也都引入外部專家,與居民合作轉型為友善環境的生產方式。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西寶聚落已邁入第7年,居民生產時遇到的環境議題也逐漸浮現,當野生動物造成的農業減產,該如何協助居民以生態智慧兼顧永續利用,將是接下來需面對的環境議題。
位於國家公園內的西寶聚落,以友善生產方式,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於焉而生。攝影:廖靜蕙
位於國家公園內的西寶聚落,以友善生產方式,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於焉而生。攝影:廖靜蕙

捏陶銘記西寶歷史

2010年推動的有機種植,已有12公頃土地獲得有機認證,不但如此,他們還申請綠色保育標章,以黃嘴角鴞可愛的模樣,要遊客了解他們不但照顧土地,也不忘照顧野生物。
初春農忙之前,最適合拜訪西寶聚落,因為再過一陣子居民就要忙著農事。走入西寶聚落,不容錯過由居民以陶土做成的故事牆,去年在陶藝老師帶領下,由居民集體創作的陶版,呈現著西寶的歷史。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盜獵雛鳥上網賣 威脅高山特有種栗背林鴝

2016年4月7日南投訊,廖靜蕙報導
度過嚴冬考驗,逐漸回到原棲地的高山野鳥,好不容易找到築巢地點,卻難逃捕鳥者虎視眈眈。一旦孵出幼鳥,連鳥帶巢掏走的行為也開始。居住在台灣2500公尺海拔高度的特有鳥種栗背林鴝,剛孵出的幼鳥不見了,請大家幫忙協尋。
栗背林鴝是台灣特有種鳥類,雄鳥色澤美麗,鳴叫聲優美,一直以來都受到許多人喜愛。攝影:呂翊維
栗背林鴝是台灣特有種鳥類,雄鳥色澤美麗,鳴叫聲優美,一直以來都受到許多人喜愛。攝影:呂翊維

美麗無罪  離家環境不同怎麼活

栗背林鴝是台灣特有種鳥類,雄鳥色澤美麗,鳴叫聲優美,一直以來都受到許多人喜愛。牠是台灣高山特有鳥種,生長海拔約在2500~3500公尺之間,冬天會往海拔稍低處遷移,約在2500~3000公尺之間,但尚無證據證明牠們會長途遷移。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有機耕種來接棒 西寶墾農第三代找出環境永續契機

2016年4月5日花蓮訊,廖靜蕙報導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西寶聚落,這幾年在居民、慈心基金會與太管處合作努力下,逐漸朝有機村發展,並以黃嘴角鴞申請綠保標章,代表西寶農民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心意;過去中橫開路安置於此地的墾農第三代張羽廷在經過商場洗鍊後,返鄉接棒務農,守護環境後繼有人。
「有機耕種沒有教科書,全憑熱情不斷請教、學習。」務農三年,他說,有機耕種與其說是誰的要求,更該說這是農業該走的路!
西寶聚落。攝影:廖靜蕙
西寶聚落。攝影:廖靜蕙
位處海拔915公尺高山的花蓮西寶農場,曾是退輔會為安置中橫開路榮民所特別設立的生產區,之後農地放領給定居此地的榮民。早期主要種植水蜜桃、柑橘等水果,現則改種番茄、高麗菜等短期作物。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西寶農場也劃入園區內,2010年太管處結合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居民合作,推動有機耕種,當地已有12公頃有機驗證的農地。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發現台灣新林業】造林養水又產糧 羅紹麟實戰40年印證森林渾身是寶

2016森林日專題:發現台灣新林業系列報導(下)
2016年4月4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目前台中市約有200公頃林地仍在造林獎勵計畫期限中,其中不乏如黃榮堃、楊美靜這類的小林主。他們因為體會到水土保持的重要,造林營造景觀,或進一步成為休閒農場,探索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的邊際,或為台灣新林業的契機。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承辦人員林雨璇的碩士論文就是以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為主題,現在他學以致用,透過講座、觀摩,讓小林主了解造林創造的諸如固碳調整微氣候、涵養水質水量、生產糧食、建材、藥物材料等眾多生態價值。
中興大學森林系退休教授羅紹麟的林地。攝影:廖靜蕙
中興大學森林系退休教授羅紹麟的林地。攝影:廖靜蕙
林雨璇進一步導入國際間里山倡議的想法,邀請林業學者專家,以林農聽得懂的話介紹里山,透過講座把林農凝聚起來,現在每逢小林主聚會,場面熱鬧非凡,彼此成了朋友,不時交換意見。個人力量小,但若知道有這麼多夥伴有相同的心志,為台灣森林努力,就是加乘的力量了!
退休的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羅紹麟逾30年造林不斷,成了台中市政府推動造林強而有力的後盾,他具備的實務經驗,也受林農們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