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國土崩解 自經區不設防 綠色經濟恐落空

自由圈地、規避環評、不設防特區(下)
2014年5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自經區條例草案,鬆綁法令高達46部,還增加環境執法的負擔,這些成本卻全由人民吸收。更令人不安的是,在自經區無限上綱的讓售下,恐將造成國土計畫及公有土地崩解。
今年地球日,總統馬英九信誓旦旦地對環團領袖表示,今年10月將推出更友善生態、環境的「綠色經濟政策綱領」,卻又與諸法皆空、不設防的自經區條例併行,這種錯亂政府應負起責任說明白。

諸法皆空? 自經區環境成本全民分攤

自由圈地、規避環評、不設防特區(上)
2014年5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儘管民間不斷呼籲,《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草案)不該犧牲國土、加劇台灣社會發展差異,國家發展委員會仍未進一步調整,在國民黨立委虎視眈眈下,隨時可能進入立法院審查程序。
地球公民基金會為主的幾個民間團體,昨(27日)召開記者會,對於現行法令鬆綁造成的國土崩解、環境負擔以及經濟發展走向,提出相關說明,認為草案應退回國發會重新審議,而非急就章以一次院會意圖通過。
地球公民基金會及幾個民間團體代表,召開記者會指出自經區草案未被重視的問題。

恐怖! 爐碴填農地無法可管

爐碴入侵農地、水源保護區,誰來管?(中央篇)
2014年5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景色優美的高雄市旗山區圓潭大林里,不但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區,更是水利署劃設的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當地一塊農地10年前因盜採砂石,挖出深達5層樓高的坑洞,去(2013)年5月,地主從中鋼運來爐石回填農地,造成魚死鳥走、山川變色。居民雖再三陳情,至今仍得不到救濟途徑。昨(27日)記者會,相關部門表示無法可管,只能依土地利用違法,以區域計畫法處罰。
面對廢爐渣填土無法可管,環保團體痛斥「強姦水質保護區」。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高雄都會不缺樓 復育柴山湧泉重現光榮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Ⅶ
2014年5月26日高雄訊,廖靜蕙報導
傳說中的柴山湧泉,在民間團地的倡議下,一些和湧泉相關的地名、產業,一一浮現,為高樓林立、人際關係逐漸疏遠的高雄都會發展,注入不同的可能;也挑戰高雄市政府永續城市治理能力。24日象徵著高雄市文化精神的柴山祭登場,上百位民眾誓約「緣定湧泉」,沿著湧泉之路,重現湧泉的光榮印記。
石頭公廟旁小橋流水人家,構架湧泉聚落雛形。
今年柴山祭第二度以柴山湧泉為主題,經過兩年的努力,高雄市柴山會透過訪談、文獻探討以及影像資料收集,一步一步找出柴山湧泉之路,以及沿路的歷史記憶、產業模式,活動摺頁中,已經收集7個景點,包括龍巖冽泉、高雄溫泉、龍泉寺、林家古宅、龍泉宮、牛奶館以及卓夢采墓,越來越多的故事躍出人民的記憶,得以訴說。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讓海龜飛翔 影展喚民眾愛海洋

2014年5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世界上300多種龜,也有屬於自己的日子,在這一天,提醒民眾注意,生活在我們周邊的龜類以及處境。5月23日為「世界龜日」,台灣民間團體首度響應,以處境艱困的海龜為關懷對象,結合公部門,在全台5縣市聯合播放6場海龜保育電影《在海裡飛翔》,邀請民眾一起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
讓海龜飛翔海洋。(圖片來源:海龍王愛地球提供)

台灣島嶼生態系豐富、珍貴又脆弱 捧在手心多方守護

2014年5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島嶼、周邊海洋及沿岸,構築出獨特、多元而脆弱的生態系,一向是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注的議題。今年,生物多樣性日主題,就訂為「島嶼生物多樣性(Island Biodiversity)」。台灣也屬島嶼生態系的一員,守護珍貴而脆弱的生物多樣性,是島嶼子民重要的一課。
珍貴的椰子蟹。(攝影:陳超仁;林務局提供)綠蠵龜。(攝影:鄭明修;林務局提供)
今年生物多樣性日(5/22),民間、政府部門都以不同形態方式,提供民眾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學者也提供隨手保育的建議。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暖化當前 高山霧林帶生態將受影響

作者:廖靜蕙
這些生活在霧林的生物,長久以來已經適應了這種穩定的氣候,適應劇烈環境波動的能力也隨之降低,使得霧林帶的生物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桃園山區的霧林帶。北部森林濕度高,霧林帶附生植物眾多。(徐嘉君攝,經作者同意使用 via Flickr)
霧林(Cloud Forests)的氣候溫潤,水氣多,特色是下午經常會起霧,因此登山的朋友,常需在中午過後就得下山,免得因為霧氣模糊路徑而導致迷路!

孕育石虎米 啟動溫柔革命

石虎米‧溫柔革命(二)
2014年5月22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石虎米柔性訴求,有如為石虎啟動一場溫柔革命。(攝影:陳美汀)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現在多了一個話題,今年3月插秧的台南13號水稻,以石虎之名逐漸成長,幾位「股東」,誓言以不用藥、不使用化學資材的方式,生產健康的糧食,還要邀請農田生態系的成員回來。
新竹林管處指出,石虎保育之首要,就是不能讓居民討厭牠!讓石虎成為社區之寶,楓樹社區發展協會在巡守過程中,開始關注到野生動物的處境。

石虎是寶 不影響發展

台13線三義外環道環評意外的將民眾保護石虎的意志凝聚起來,楓樹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義雄十分肯定帶來的效益,也不認為是壓力。「石虎是村莊的寶,這次環評大會,讓全國民眾看見村莊的需求。」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為石虎彎腰 營造人與野生物的樂園

石虎米‧溫柔革命(一)
2014年5月22日苗栗訊,廖靜蕙報導
正當4月16日,環保署環評大會激烈的討論台13線三義外環道開路的必要性,以及對石虎的傷害時,早有一群人用更務實的態度,租下通霄靠山的農田,以無毒朝向有機的方式農耕,訴說故鄉永續的願景;在這幅圖像中,不但人們能自耕自足、安居樂業,也讓數量越來越少的石虎,及其啟動的一連串生態系,生生不息。
他們為這塊田命名為「石虎田」,第一批石虎米有望於今夏上市。
苗栗通宵這塊小小的農地,孕育著以石虎為名的水稻,從架構農田生態系開始,修復人與自然的關係。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暖化難擋 高山哺乳動物 70年分布上移千尺

2014年5月15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全球暖化熱得受不了,對棲息在高山的野生動物,有什麼影響?學者花費近5年,監測雪山9個不同海拔高度的哺乳動物,對照70年前日本學者鹿野忠雄的研究結果,發現多數物種都往海拔更高處遷移,中大型哺乳動物分布,甚至上升了1,000公尺。
學者花費5年監測雪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哺乳動物,發現暖化使得多數哺乳動物往多數哺乳動物往海拔高處遷移。圖為雪山黑森林,長鬃山羊。攝影:陳逸文

高山生態  易受氣候變遷威脅

高山與兩極是陸域生態系中,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指出,哺乳類動物在生態系扮演著食物鏈高層或初級消費者,最易受到環境變遷而影響生存,因此也最適合做為生態指標物種。尤以當今面臨氣候暖化趨勢,高山地區哺乳動物垂直分布界線的移動特別值得關切。
氣候變遷對於台灣哺乳動物垂直分布,近百年來變化如何?2009年由雪霸國家公園委辦的「高山生物地理國際研討會暨紀念鹿野忠雄(Tadao Kano)發表雪山動物地理研究論文70週年」,以雪山山脈為範圍,重啟高山生態系研究調查,計畫於去(2013)年告一段落,6日於雪霸國家公園2013年成果發表會上,展現研究成果。

吃出島嶼生物多樣性 蟲蟲野菜全入菜

2014年5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看起來十分美味的生菜蜜蜂酥(圖片來源:台灣科學教育館)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主題為「島嶼生物多樣性」,民間團體與政府部門透過野菜、蟲蟲料理,讓民眾感受台灣島嶼生物多樣性的好吃!
無論是「生菜蜜蜂酥」、「芝麻蜜糖蟋蟀」,以蟲入菜的美味料理,或是利用一些隨手可得、不見經傳的野菜,做成味美鮮甜的料理,不但低碳又能吃出生物多樣性呢!周末(17、18日),台北街頭幾項慶祝活動,教導民眾善用野菜、昆蟲,不但有助於糧食安全,更能減緩全球暖化。

自然界小昆蟲 餵飽人類關鍵

吃昆蟲並不稀奇,早期台灣人也有吃蟲的習慣,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昆蟲不僅美味、還可以滿足蛋白質的需求;世界各國不乏以蟲入菜或以蟲入藥的文化習俗。
聯合國去(2013)年正式向世界各國提出聲明,強調昆蟲的豐富的營養價值,並且有可能減緩地球暖化。

獲救小水獺食慾好體力佳 邀請民眾命好名

2014年5月15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今年4月金門古寧頭拾獲的歐亞水獺小兄弟,逐漸長大了,該叫甚麼名字比較好?金管處開放民眾命名,起個好名過一生。
金門小水獺兄弟們飯後做運動。(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這對金門古寧頭小水獺兄弟,當時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緊急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經過一個多月的照顧,體重分別達到1,040公克和1,085公克。食慾好、活動力強,聞到魚肉和雞肉泥的味道就蠢蠢欲動;不但半夜會頂籠子,有時清晨5點就會想出來活動,讓充當「代理媽媽」的動物醫師只得陪著牠們早起做運動。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天然美景守不住? 嵵裡沙灘遭毀 地方治理能力備受質疑

2014年5月1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澎湖群島美麗海岸以及自然地景渾然天成,大自然的力量賦予澎湖如此美景,近日卻傳出財團為了興建度假村,在嵵裡沙灘大興土木,搭建圍籬、灌漿,當地居民忍無可忍;此事一經媒體報導,引起社會關注,雖10日縣府已勒令停工、拆除圍籬,一時半刻間,傷痕恐難復原。
而本案已取得建照及國有土地約租,到底能不能守住天然美景,或者要因「經濟發展」,不惜毀壞世界級的自然資源?挑戰著澎湖縣政府的地方治理能力。
嵵裡沙灘(圖片來源:海洋公民基金會)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瀕絕觀霧山椒魚 氣候變遷壓力下 亟需保育研究並行

2014年5月12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觀霧山椒魚,分佈範圍有限,且為小族群分布,再加上是孑遺物種,易受氣候變遷威脅,一經發現、發表,就列入瀕臨絕種保育類名單,相關基礎調查研究缺乏。近年來,雪霸國家公園即委託學者進行個體生活史研究,並透過工作假期,邀集有志者進行棲地復育,過程雖辛苦揮汗,志工們甘之如飴,連呼紓解身心還能兼顧保育!
觀霧山椒魚,你好!(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自經區說明會變教室 副主委權充教授

2014年5月10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陳建良主持自經區說明會中區場。自由經濟示範區說明會中區場,7日(週三)來到台中市,3個多小時的過程,仍以政府政策說明為主,主持人國發會副主委陳建良,更扮演起教授,讓民眾回答問題。
雖然已經是第三場,各部會簡報時間掌控能力仍欠佳,表定9:30到11:40,足足兩小時的報告時間仍不夠,直拖到12:20才進行民眾提問,近1點鐘結束,主辦單位未準備餐點,讓在場民眾餓肚子。
各部會報告者使出渾身解數,唱作俱佳,秉持著利大於弊原則,只說好處;至於好處的相對面,要付多少代價,仍未見客觀評估。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不願隧道開路毀家園 逾千位石岡民眾遞訴願

2014年5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由台中市政府身兼開發及環評單位的「東勢-豐原生活圈快速道路」計畫,雖已通過環評,但因路線規劃恐影響地質和水源,由石岡鄉居民為主所組成的「石岡反隧道自救會」,昨(8日)帶著1200份訴願書,前往台中市政府,反對開隧道毀家園,要求撤銷環評結論,另提替代方案。
台中市政府環保局表示,此案已送市府訴願會,將等訴願會做出結論後再作回應。
反石岡隧道自救會到台中市政府遞交訴願書,反對「東勢-豐原生活圈快速道路」開隧道毀家園。(攝影:傅東森)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繼續「看見台灣」:清境不清靜的背後

作者:廖靜蕙
去(2013)年紀錄片《看見台灣》,忠實呈現了清境農場現況,然而卻是讓人啞口無言與愕然,從平面看高大夢幻的童話城堡,從空中看卻是滿目瘡痍,濫墾濫伐不下於平地。這讓人不得不問,國土傷痕從何而來?
由 Google Map 觀看清境所在的山稜。右下角母安山下方為廬山、左下方為萬大水庫。(點此往 Google Map)
有「霧上桃源」之稱的清境農場,位於雪山山脈的南側,海拔1750公尺,面積757公頃,每年5~9月,平均氣溫15℃~23℃左右,氣候宜人,景色優 美。1960年代為了安置從緬甸作戰、撤退的國軍和他們的家屬,約253人,於是成立「見晴農場」,幾年後由當時的總統蔣經國改名為「清境農場」。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學者:海上風機林立 白海豚恐無路可逃

2014年5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挪威風力發電。再生能源的進展在反核聲中再度引起輿論關注,而實際上,經濟部能源局已著手在陸域或海上,布局風力發電建設。其中「竹南離岸式風電計畫」已通過環評,未來將有36座機組,與一座海氣象觀測塔,矗立海上。
不過這項向歐洲學習的綠色能源,卻會威脅鯨豚生存,尤其依傍台灣沿海生存的白海豚,更是無路可逃。
學者指出,風力發電雖為綠色能源,但是否要因離岸風機而犧牲白海豚,恐怕得想清楚。

水下噪音看不見、傷害大

台灣西岸獨立種群的白海豚,只能生活在水深25公尺以內的海域,今估計數量僅剩74隻,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裡,屬極度瀕危(CR)等級。
白海豚目前面臨的5大生存威脅中,水下噪音帶來看不見的影響,嚴重性常被忽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白海豚存活的水域大部分是比較汙濁的水域,視力基本上都不好,因此相當仰賴聽覺。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白海豚保育十年回顧定調:移除5大威脅2030年拚100隻

2014年5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西岸的這群白海豚,基因表現與中國廣東、香港一帶明顯不同,IUCN承認其獨特性 ,列為極度瀕絕。(圖片來源:林務局)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即將公告生效,但白海豚的危機卻未減少,以「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團」為主的國際學者專家,昨(2日)召開記者會,提出「與漁共生,漁豚共榮」的終極目標,推動對台灣白海豚友善的漁法,讓台灣漁業資源得以永續,並訂目標2030年增加到100隻。
台灣(西岸)白海豚已確定有別於中國廣東、香港沿海的族群,為獨立種群,棲息在台灣西岸淺海,數量大約僅剩74隻。若7年內損失1隻,將走向滅絕;科學家推算,滅絕的機率高達93%。為了保育台灣白海豚,來自各國的小型鯨豚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齊聚台灣,除了回顧過去10年的白海豚保育成果,也提出各國經驗,經過1周時間研討,做出幾項建議。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彰化海岸魚米之鄉 返鄉打拼有機會

國光之後,濕地之前系列報導之二
2014年5月2日彰化訊,廖靜蕙報導
彰化海岸濕地範圍涵蓋大肚溪南岸、漢寶濕地、芳苑濕地及大城濕地,是全台灣最大的一處潮間泥灘地,孕育出富饒的穀倉與魚米之鄉,廣大的潮間帶提供多元化的生物,不但是水鳥的食物來源,也是漁民養殖牡蠣、文蛤、紅樹蜆的重要產地,是居民的「海田」。這裡的農漁牧多發達?當地人又是怎麼形容這樣的生活?不妨傾聽當地人的心聲。
彰化海岸濕地是全台最大的潮間帶泥灘地,孕育出富饒的榖倉和魚米之鄉。攝影:詹嘉紋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細說彰化海岸願景 工業汙染折損傳統產業

國光之後,溼地之前系列報導之一
2014年5月1日彰化訊,廖靜蕙報導
彰化縣西南角芳苑、大城鄉,被視為台灣最貧窮的農村,一般人俗稱八輕的「國光石化」,即以帶動地方繁榮、增加工作機會為號召,意圖進駐,改變當地的產業環境。但一座蓋在彰化海岸的石化廠,到底能創造當地多大的榮景尚不可知,可能帶給台灣民眾的健康風險,最後終結了這項開發案。
這塊豐饒之地,早已具備國際級國家重要濕地的條件。然而,居民多年來擔心劃為保護區,綁手綁腳、限制發展,一直抱持反對態度。
隨著國光石化遠颺、《濕地保育法》公告在即,濕地有沒有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選項、為區域產業解套?由彰化縣政府主辦的「彰化海岸濕地願景工作坊」,上周六(4/26)於二林鎮立圖書館舉行,邀請地方居民、各界代表,一起思考彰化海岸濕地的未來。
彰化海岸濕地願景工作坊參與者合照。攝影:翁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