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白海豚保育十年回顧定調:移除5大威脅2030年拚100隻

2014年5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西岸的這群白海豚,基因表現與中國廣東、香港一帶明顯不同,IUCN承認其獨特性 ,列為極度瀕絕。(圖片來源:林務局)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即將公告生效,但白海豚的危機卻未減少,以「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團」為主的國際學者專家,昨(2日)召開記者會,提出「與漁共生,漁豚共榮」的終極目標,推動對台灣白海豚友善的漁法,讓台灣漁業資源得以永續,並訂目標2030年增加到100隻。
台灣(西岸)白海豚已確定有別於中國廣東、香港沿海的族群,為獨立種群,棲息在台灣西岸淺海,數量大約僅剩74隻。若7年內損失1隻,將走向滅絕;科學家推算,滅絕的機率高達93%。為了保育台灣白海豚,來自各國的小型鯨豚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齊聚台灣,除了回顧過去10年的白海豚保育成果,也提出各國經驗,經過1周時間研討,做出幾項建議。

重要棲息環境必須涵蓋所有活動範圍

對於林務局劃設「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行動,學者專家給予正面的鼓勵,並進一步建議林務局,應將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範圍,修訂為北自苗栗龍鳳港延伸至台南的將軍港,並將西界修訂為距海岸線3海浬。
台南仍有白海豚目擊記錄,以目前重要棲息環境的畫法,一旦白海豚越過範圍,仍受拖網、刺網威脅,但白海豚不容損失,因此必須要能涵蓋其所有活動範圍。(圖片來源:媽祖漁聯盟)
學者表示,台南仍有目擊記錄,以目前畫法,一旦白海豚越過範圍,仍受拖網、刺網威脅,但白海豚不容損失,因此必須要能涵蓋其所有活動範圍。

2030年拚100隻,「極度瀕危」降「瀕危」

至於保育目標,與會的學者建議在 2030 年以前,將族群數量提升到 100 隻,讓台灣白海豚,可從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即物種的絕種風險)上,的「極度瀕危」降低成「瀕危」。
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劃設,是一個新的管理工具;若要落實保護與復育白海豚族群,達到「與漁共生,漁豚共榮」的目標,必須移除台灣白海豚面臨的生存威脅,包括淡水減少輸入,魚類資源缺乏影響食物來源、棲地消失、空氣、生活廢水以及農業與工業化學汙染、水下噪音以及不當漁法造成的誤捕纏網。
台灣白海豚極度瀕絕的程度,連美國人都有感。美國NOA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官員Dr. Nina Young表示,去(2013)年美國保育團體「野生地球捍衛戰士」,將台灣西岸的白海豚列入極度瀕危,美國政府也因此舉辦聽證會,進行相關的行政手續, 評估所有資訊,將台灣白海豚列入美國保育名錄中之瀕危物種。

友善漁法增加漁業產值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團主席Dr. Peter Ross(羅筆德博士)說,漁法的改善,減少魚網纏繞、誤捕,有助於降低白海豚死亡的威脅。
依據資料,近海漁業禁用刺網、提供漁民補助轉型,以友善漁法提供漁業產值以及落實沿岸3海浬禁底拖的政策,不僅對白海豚有利,對沿岸的漁業資源也是好的,反之,若維持目前的漁業現況,執法不力,過漁,恐怕影響白海豚健康和生存空間,接下來就是滅亡。

30%以上個體有傷口,「凌虐至死」

根據與會國際專家發表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白海豚的族群,有30%以上的個體都帶著漁網勒纏的傷口;有些海豚甚至無法擺脫纏在身上的漁網,若無法掙脫漁網,可能因此溺斃;被漁網勒纏的海豚,除了肉身與骨骼的痛苦,還可能因此降低覓食和繁殖的能力,慢慢折磨而死。
30%白海豚(約23-24隻)身上傷痕累累,陳昭倫說,這種痛苦就是受傷的傷口泡在海水。(攝影:王愈超)
「白海豚的組成和人類一模一樣,你把割傷的傷口去泡海水,會有什麼感覺」對於白海豚痛苦的感受,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如此形容,他也引用Dr. Nina Young的意見,「台灣對待白海豚的方法,是凌虐至死;捕鯨,是一槍就把牠打死了,讓牠死得痛快;今天白海豚背鰭的傷口,就像在流浪狗的脖子上套上橡皮圈一樣」。

移除五大威脅,還乾淨海洋

陳昭倫說,重要棲息環境劃下去之後,馬上要行動的是移除威脅白海豚的五大威脅,第一要務就是進入社區裡和漁民溝通,從下而上的改變。
「保護白海豚這件事情,已經不需要再多的科學證據,我們知道的資訊,已經足夠讓我們行動」他說,科學很重要,但保育是另外一件事;增加管理處、白海豚保育中心,對白海豚保育幫助不大,重點是瞭解漁業現況,與漁民搏感情,傾聽漁民的心聲,由下而上的建立漁豚共生的策略。

「台灣人欠白海豚人情」

成功大學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教授王建平說,漁民和白海豚是同命,白海豚好,象徵漁業資源豐富;不能一直期待媽祖保佑,最後還是要靠人民的力量保護白海豚。「台灣人都欠白海豚一個人情,牠保佑台灣人不受國光石化污染。」
白海豚為台灣擋掉國光石化汙染,台灣人都欠白海豚人情!
「我們真的欠白海豚很大很大的人情。」陳昭倫說,林飛帆和陳為廷都欠白海豚一個人情,因為白海豚訓練他們在反國光石化環境運動中的表現,最後一場環評會議,學生聚集在環保署外,為了獲得場內資訊,開始練習如何透過技術傳達影像,從那個時候訓練到現在,成為黑色島國的基調,奠基反服貿運動的基礎。
1/4公頃的禁漁區
菲律賓大學教授Dr. Louelia Dolar多年前曾在菲國海洋保護區進行海豚保育,保護區並非完全禁漁,此區原本已因過漁,變得荒廢,沒有漁業資源、漁民都不看好。但經過進入漁村,與漁民建立信任感,並與討論後,將其中約1公頃面積的海洋,劃出1/4公頃的禁捕區,由漁民發動自主巡守,執行、管理。過程中約投入75,000元美金,卻帶來8年後漁業資源大增,每年漁民漁獲收入每年達30萬美金(折合台幣約100萬元);因為魚種增加,得以發展觀光,吸引賞鯨豚的遊客,在創造每年11,000元美金的收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