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再生能源的進展在反核聲中再度引起輿論關注,而實際上,經濟部能源局已著手在陸域或海上,布局風力發電建設。其中「竹南離岸式風電計畫」已通過環評,未來將有36座機組,與一座海氣象觀測塔,矗立海上。
學者指出,風力發電雖為綠色能源,但是否要因離岸風機而犧牲白海豚,恐怕得想清楚。
水下噪音看不見、傷害大
台灣西岸獨立種群的白海豚,只能生活在水深25公尺以內的海域,今估計數量僅剩74隻,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裡,屬極度瀕危(CR)等級。
白海豚目前面臨的5大生存威脅中,水下噪音帶來看不見的影響,嚴重性常被忽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白海豚存活的水域大部分是比較汙濁的水域,視力基本上都不好,因此相當仰賴聽覺。
離岸風機雖通過環評 仍有保育隱憂
目前海上風機有兩個計畫已通過環評,一為海洋風力發電公司提出的「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預計在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近海離岸約5公里範圍,設置36支風力發電基座離岸系統,總面積10.3平方公里,佈置水深約15~30公尺。
此計畫第27號機組,因位於農委會預告劃設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地範圍」內,經環評專案小組要求取消後已「有條件通過」環評。
不過,此案對白海豚的威脅並不因此解除。陳昭倫評估,桃園觀新藻礁以南,可能仍會有白海豚出沒。其餘風機過於接近棲息環境,施工和營運的水下噪音還是一大威脅;因此有環保團體建議將風機退到水深30公尺以外,但未獲環評委員和開發單位採納。
另一案為彰化海岸的「福海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第一期開發通過環評後,業者變更內容,提環境影響差異分析;計畫內容包括兩支風機和一支觀測塔,變更內容包括,將觀測塔排除在環評之外、改動海豚監測路線和水下噪音監測計畫;此案環差於4月初通過審查。
白海豚保育聯盟志工甘宸宜憂心,福海案以通過環評後再提開發內容變更的方式,潛藏著未完整評估的隱憂。
為了綠電犧牲瀕危物種 學者批「拿到技術沒學會思考方式」
那麼海上風力電機對白海豚之影響是否可以避免?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團」(Eastern Taiwan Strai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 ETSSTAWG)主席,羅筆德博士(Dr. Peter Ross)表示,海上風力電機的議題非常不容易解決,是兩難處境。風機發電是綠色能源代表,替代火力、石油以及核電的重要能源,只是一旦興建,台灣是犧牲了海洋重要資源(白海豚)。
台灣西岸白海豚研究學者王愈超博士指出,風力發電是借鏡歐洲(德國和丹麥)經驗,「但歐洲人不會在明知會犧牲極度瀕危物種的情況下,設立風力發電機座」,他批評道,這是拿到別人的技術,卻未學會別人的思考模式。
對於處境極度瀕危的台灣白海豚,幾位學者好不容易找出「與漁共生」的關鍵,面對離岸風機的設立,都十分沉重。「對白海豚保育,海上風機的設立,是相當棘手的問題,風力發電機座的興建,等於是在現有危機,又加入不必要的威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