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超過48萬份珍貴標本 「腊葉館」典藏百年台灣植物史

2016年6月2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隱身臺北植物園內、全台最古老也是典藏最豐富的植物標本館「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館」,即日起進行修建工程。這座停駐不少重要植物學者足跡的建築物,保存了台灣植物史上重要資產。其中,以「Taiwania」命名、屹立國際不搖的單屬種台灣杉模式標本,不但是鎮館之寶,更是台灣植物研究之寶

從苗圃到植物園 奠基台灣植物研究

1911年12月,時任林業試驗場主任金平亮三,眼見民眾因受「鴨池」(今之荷花池)中的布袋蓮吸引前來賞玩,有感而發,以《誤植的樹木》為題受訪,談到「台北苗圃將外來的觀賞植物作為栽培重點是錯誤的,應以栽培本土植物為特色才是未來應走的方向。」
十年後(1921年1月22日)[1]「台北植物園」於焉而生。直至今日,臺北植物園為台灣保留重要的科學資產。
修建前的臘葉館外觀。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修建前的臘葉館外觀。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腊葉館(國際植物標本館編碼:TAIF)至今仍是台灣典藏量最豐富的植物標本館,館藏超過48萬份,並以植物臘葉標本(乾燥標本)為主;不但反映了植物研究歷史與進程,記錄了臺灣環境變遷,百餘年前的歷史典藏標本近30,000餘份,植物命名發表文獻所引證之模式標本[2]1,900餘份。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引入貓頭鷹販賣 業者要修《野保法》 民間聯合聲明反對

2016年6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為保全台灣生物多樣性,農委會向各界收集資料,做為修訂《野生動物保育法》第55條附件名單的參考依據;但現在卻傳出民間業者欲引入國外六種貓頭鷹,並要求從附件名單移除,不受《野保法》規範,等同於開放一般民眾飼養繁殖利用。
此舉引發台灣猛禽會等數個保育團體關注,並於昨(27)發布聯合聲明,反對開放貓頭鷹人工飼養、繁殖、營利。
台灣的貓頭鷹都列入野保法55條,不開放民眾繁殖飼養利用。圖為秋冬期間才會出現在台灣的短耳鴞。攝影:林文隆
台灣的貓頭鷹都列入野保法55條,不開放民眾繁殖飼養利用。圖為秋冬期間才會出現在台灣的短耳鴞。攝影:林文隆

比照歐洲開放飼養? 保育團體:埃及聖䴉殷鑑不遠

業者擬引入白臉角鴞、眼鏡鴞、猛鴞、長尾森鴞、鵰鴞以及倉鴞等六種貓頭鷹,全屬於野保法第55條附件名單中的鴞形目下,人工繁殖、飼養、買賣,都受野保法規範;又因貓頭鷹在台灣全數列為保育類,依據同法第24條第2項[1],只適合學術研究機構、大專校院、公立或政府立案之私立動物園供教育、學術研究;業者要求將這六種貓頭鷹排除55條附件名單。

台灣木材拼自給 疏伐人工柳杉林打頭陣

【生物多樣性×產業】永續林業篇(二)
2016年6月28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日治時期引入的柳杉林,歷經70多年歲月未砍伐而呈現衰敗,單一而鬱閉的林相,有如沉默的森林。為了維繫健康的森林生態系,同時提升國內林木自給率,林務局提出「人工林經營方案」,首先針對1萬1千多公頃的柳杉林進行疏伐,讓陽光穿透森林,增加生物多樣性;砍伐下來的柳杉木,期待替代日本進口的柳杉木,減少碳足跡,增加國有材競爭力。
台灣林業發展的契機,也隱含於國有林中的人造林。農委會訂下5年從1%不到的的林木自給率,提升到3%,也就是自產18萬立方公尺國有材,預計2016年~2020年4年累積2200公頃、材積累積11萬立方公尺。70年前種植的柳杉純林,是首批主力產品。
疏伐修枝的柳杉林,讓陽光注入林中,生態系更多樣!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疏伐修枝的柳杉林,讓陽光注入林中,生態系更多樣!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鎖定柳杉疏伐 一兼二顧

日治時代引進的柳杉,直到1980年代仍不斷引種種植,但隨著禁伐天然林定調,這批柳杉林也比照天然林一起在台灣林地白首偕老,只是,同時期種下的數以百萬棵計的柳杉,面對同時老化的處境。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野犬遍布如何因應? 各界籲:加強警示資訊、絕育率待提升

2016年6月2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日前媒體報導,台中太平二歲男童,隨外婆到野外工作後,竟遭野犬群體攻擊,雖病情暫時穩定,但身心創傷還需時日復原;而在昨(23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流浪犬管理也成為立委質詢重點,蘇震清更以「氾濫成災」形容鄉村地區野犬數量,多位立委也檢討絕育率未達先前設定的目標,政府應編足預算等問題。
野外浪犬多已成社會事實,台中市社會局副局長陳仲良建議,政府應掌握訊息,比照危險水域製作警示標誌,盡到告知的責任。
野犬遍布已成社會事實,民眾必須知道相關資訊。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野犬遍布已成社會事實,民眾必須知道相關資訊。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柯姓男童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未來幾日仍需密集觀察。陳仲良接受採訪時表示,社會局已由家訪中心介入處理,由於阿嬤一心只在意孩子的安危,未能更多深談,初步了解並未讓孩子獨處,未有明顯照顧疏忽。社會局將評估阿嬤照養孫子時還需那些資源協助,提供相關服務資源。對於相關事件,提醒家長看緊兒童,勿讓孩子離開視線及照顧範圍。

國內新紀錄蟋螽 「明透翅蟋螽」金門報到

2016年6月24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為建立烈嶼地區昆蟲資源基礎調查,並蒐集其影像資料,去(2015)年起分別於太武山區及烈嶼的西吳與麒麟山附近兩地進行調查,期間觀察到明透翅蟋螽的族群,證明分布於中國華南的蟋螽,也穩定棲息於大、小金門兩個沿岸島嶼。
明透翅蟋螽雄體。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明透翅蟋螽雄體。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這項計畫是委託福爾摩沙生態有限公司張永仁研究團隊所執行。研究團隊指出,蟋螽與蝗蟲、螽斯、蟋蟀同屬於直翅目昆蟲,因為外觀上與蟋蟀、螽斯各有相當近似的特徵,因此中文名才被叫做「蟋螽」。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成功拆除寺廟違建 林管處再引企業認養造林

2016年6月23日新北訊,廖靜蕙報導
烏來國有林班地上,原應蓊鬱的山林,因租地造林戶未依合約撫育造林,轉讓給廟方大興土木;歷經數十年,新竹林管處依法解約,廟方拆除違建後,再媒合企業認養,種下原生種樹苗。透過政府與企業攜手造林,山林傷痕得以癒合,創造環境與企業多贏。
林務局企業造林創造國家與企業雙贏,未來還可依據溫管法計算企業碳匯。
林務局企業造林創造國家與企業雙贏,未來還可依據溫管法計算企業碳匯。

政府引入企業贊助  恢復山林本色

烏來山區海拔500公尺的這塊林班地,不知何時變成民間信仰李山神宮的基地,蓊鬱的山林矗立著巍峨建築,已明顯違背租地造林合約。2013年,土地管理者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依法收回,廟方也拆除建築物,另覓土地興建;拆除後的林地,碎石散落,光禿景象與四周層次分明的森林形成強烈對比。

零人道宰殺將上路 動物就此幸福了?(下) 談福利不應獨厚犬貓

2016年6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因應「零人道宰殺」上路,台灣動保議題討論再起,不撲殺就代表重視動物福利嗎?要為動物福利代言,又需具備那些條件?學者指出,過度重視犬貓地位,無感於其他動物因人類利用製造的痛苦,正是動保癥結所在。只有認知到什麼是動物福利,才能讓台灣島上的動物,真正免於痛苦、恐懼。
十二夜條款廢除之後,流浪動物管理成挑戰。攝影:廖靜蕙
十二夜條款廢除之後,流浪動物管理成挑戰。攝影:廖靜蕙

動保:感知能力動物和人皆同  應降低及免除其痛苦

台灣需要動物保護專業,首先須釐清什麼是動物福利。曾批台灣只有「貓狗人才」,沒有「動保人才」的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表示,動物保護應基於對動物的了解,考量牠們與人類在心理與生理的需求與感受的相似程度,才能在人類對動物各種形式的利用方式中,降低及免除動物的痛苦,甚或提高其生活的品質。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零人道宰殺將上路 動物就此幸福了?(上)浪浪管理系統待重整

2016年6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十二夜條款即將廢除,一些動保團體額手稱慶,只是,迎接「零人道宰殺」(註1)時代來臨,相關配套做好了嗎?爆滿的收容所,到底是浪浪天堂還是煉獄? 5月,新屋收容所所長簡稚澄以死來訴說台灣動物收容的困境,揭開台灣動保收容長期以來不忍卒睹的傷痕,立法院為此再啟修法。在動物福利上,我們做對了嗎?
本報邀請幾位專家,就上述問題提出見解,協助讀者釐清動物保護的真諦。東芬蘭大學生物系博士賴亦德認為,「零人道宰殺」是流浪動物管理系統運作良好之後順理成章的「結果」。若以廢除「十二夜條款」為目標,有五項依現行法律就可以做到的事,只是長久未積極執行,短期內恐難解決「簡稚澄現象(註2)」。
十二夜條款廢除之後,收容所流浪動物處境是更好或更壞?攝影:黃婷筠
十二夜條款廢除之後,收容所流浪動物處境是更好或更壞?本報資料照。攝影:黃婷筠

以「零人道宰殺」為目標  需重整浪浪管理系統

「台灣現階段根本沒有資格廢除十二夜條款!」賴亦德說,「零人道宰殺」是流浪動物管理系統運作良好之後順理成章的「結果」,而非政府決定何時生效、相關單位照辦的「命令」。誤解此一重要本質,對流浪動物的處境毫無益處。尤其台灣的流浪動物數量龐大,遠超過收容能量,更可能讓管理系統直接崩潰。

沒有魚就沒有漁民 陳添壽:根基於保育漁業才能永續

【生物多樣性×產業】永續漁業篇(上)
本報2016年6月2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合國制定6月8日海洋日,目的是喚醒人類在海洋事務的責任,擔負起守護海洋的工作。今年5月新政府上台,行政部門也進行一波人事調整,其中漁業署由漁政基層人員出身,資歷完整的陳添壽上任,能否解決長期來民間詬病的缺乏海洋保育思維以及歐盟黃牌壓力,令人注目。

本報專訪時,陳添壽提點出漁業的特性:沒有魚,就沒有漁民;漁民生計與資源息息相關,漁民應比任何團體更關心資源。而漁業署為產業輔導機關,為了讓漁業永續發展,將鎖定海洋漁業資源養護為施政重點。
他首度指出河川溪流保育與海洋的關係,並表示將積極協助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公告;對於3浬禁用流刺網,則尋求社會共識,並協助相關的退場機制
漁業署長陳添壽指出,漁業必須根基自然資源維繫,才能永續。攝影:廖靜蕙
漁業署長陳添壽指出,漁業必須根基自然資源維繫,才能永續。攝影:廖靜蕙

吃利息的產業 漁法需節制

漁業永續是糧食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人類的文明都在海洋周邊,海洋穩定了,陸地才能穩定,大氣圈才能穩定,生活才會好。20年來,由於全球漁業資源持續下降、資源不夠,漁業規模跟著縮減,台灣漁船即減少1萬多艘。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發現台灣新林業】曹啟鴻:政策深化里山倡議 經營規模小而美

2016年6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發展台灣新林業,行政院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提出「林業資源永續利用」三項重點,推動禁伐天然林政策入法、經濟林利用符合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規範與標準,並深化「里山倡議」精神,未來將朝小而美的林業發展,兼顧保育及永續利用。
昨(16日)由立委陳曼麗及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舉辦的座談會上,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表示,台灣新林業將輔導私有地或租地造林戶,基於維繫生物多樣性,置入友善環境的里山精神;林業經營型態界定為朝小規模、在地發展,不會發展為大規模林業。
台灣新林業將輔導私有地或租地造林戶基於維繫生物多樣性,置入友善環境的里山精神,不會發展為大規模林業。攝影:廖靜蕙
台灣新林業將輔導私有地或租地造林戶基於維繫生物多樣性,置入友善環境的里山精神,不會發展為大規模林業。攝影:廖靜蕙

小而美林業強調全材利用 森林經營的好處應惠及原住民部落

小型林主生產的林產物,不只是木材,還包括非木質林產品,例如香菇、雞鴨,都屬於林產品,還須證明來自永續經營的林地,對台灣部分的森林經營來說,才是符合國際先進的經營方式。
林產物的規劃,包括以疏伐下來的小徑木製造生質能源,生產蕈菇作物;枝條抽出物發展生技產業;森林主產物則有發展在地、客製化家具精品以及文創產品;並依據森林所營造的環境,發展林產品,如蕈菇、牛樟菇,以及林下經濟,如養蜂、種植山蘇等林下作物,儼然是食物森林的樣態。

【發現台灣新林業】林產品叩關國際 得先兼顧木材合法、永續經營

2016年6月1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製造的斧頭,你以為只要斧頭鋒利就好?恐怕證明「把柄」非砍自雨林更重要!全球都關注森林面積不得減損,破壞森林被視為全球暖化頭號殺手、全球公敵,因此,使用合法、可永續經營的林木,是台灣邁向國際貿易必須學習的第一課。

驗證杜絕非法砍伐 合法還要追求可永續經營林地

全球約有5億公頃的森林獲得如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管理委員會)、PEFC(Programme for the Endorse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schemes,森林驗證認可計畫)等認證,目前台灣有三家林業公司取得FSC認證,15日由FSC、RA(Rainforest Alliance,雨林聯盟)聯合來台,於林務局新竹林管處舉行授證典禮。
證明握把怎麼來可能更鋤頭鋒利程度重要!攝影:廖靜蕙
證明握把怎麼來,可能比鋤頭鋒利程度重要。攝影:廖靜蕙
第三家取得認證的是以牛樟芝造林發展生物科技的利得公司,該公司於苗栗約有58公頃林地,進行牛樟樹復育造林,培植林區2014年依據FSC的森林管理(FM)及產銷監管鏈(COC)標準,進行森林經營,並由雨林聯盟進行第三方驗證,他們以維護林地生態環境、對社會及當地居民有益、及對經濟可行性負責,發展適地適木的林地經營管理策略,並以對環境友善之作業方式,創造牛樟樹附加價值,獲得FSC認證,民眾得以選擇來自FSC認證的牛樟芝產品。

塔塔加鞍部紫斑蝶過境 玉管處提供賞蝶秘訣

2016年6月18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玉山國公園塔塔加‬鞍部‬每年許多斑蝶與鳥類移動時一定會經過這裡,包括臺灣6種青斑蝶類及4種紫斑蝶,大多數蝶類固定由水里、東埔方向飛越塔塔加鞍部,再繼續往楠梓仙溪方向飛行,因種類及數量極為多樣豐富而形成壯觀的蝶道,得以提供遊客目不轉睛的賞蝶經驗。
據調查塔塔加鞍部 ‪#‎紫斑蝶‬ 類之週年活動性當中,於4、5月陸續有斑蝶出現,此時之紫斑蝶多數為老舊個體,應該是去年越冬個體擴散離開越冬地時過境塔塔加。
鋪天蓋地而來的紫斑蝶。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鋪天蓋地而來的紫斑蝶。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5、6月間大量紫斑蝶過境,以斯氏紫斑蝶‬ 最多,而且是年輕個體,現在正值過境期間,成千上萬隻紫斑蝶群起飛舞形成的蝶道,十分壯觀。據蝶類專家臺北市立大學教授陳建志常年觀察,來幾週內應該會達到高峰期。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重拾「以農立國」價值 立院再啟《農業基本法》制定

2016年6月1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業屬於民有民享的產業,全民參與共享的產業。」台灣雖以農立國,長期以來卻缺乏農業上位法令引導產業發展。面對農地流失、從業人口極度老化與斷層,農業未來備受關注。為此,立法院昨(15日)辦理「農業基本法」公聽會,接續2006年以來的討論。
台灣農業人口均齡62歲,農業人力條件比其他國家更嚴苛。攝影:廖靜蕙
台灣農業人口均齡62歲,農業人力條件比其他國家更嚴苛。攝影:廖靜蕙

農基法制定十年未竟  解決農地流失、人才斷層為首要

政府雖召集學者專家草擬「農業基本法」,十年未竟。這會期則由蘇震清等20位立委提出「農業基本法」草案,基本政策上提出四項規範,包括糧食安全、農業經營與輔導、農民與農村、及農業生態維護。
過去台灣主要的農業發展由1973年制訂的《農業發展條例》主導,然而40多年來農業環境變化快速,農業發展仍著重農業生產及農地管理,但這並非等同農業的全貌。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吳榮杰認為,應有一部全面思考國家農業政策,朝向一致性發展的農業基本法,讓台灣農業更加健全。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肯定農地農用創造多元價值 農委會試辦對地直接給付

2016年6月14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台灣一年耕種27萬公頃水稻田、160萬公噸稻米,產值約在350億元,然而,卻長期忽略農業產值外的糧食安全、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及社會文化多達2000多億元的外部效益。
為了凸顯農業對國家的貢獻,行政院農委會今年第二期作將試辦全國六鄉鎮市區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制,農民可選擇領取每公頃1萬元對地直接給付,生產優質稻米投入市場競爭,也可選擇保價收購繳交公糧。
農業多功能價值,應以國家力量保護。圖為苗栗苑裡稻鴨庄。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
農業多功能價值,應以國家力量保護。圖為苗栗苑裡稻鴨庄。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
對地直接給付的金額是以農民第2期作生產的稻穀繳交公糧,與直接賣到市場每公頃約9000元的價差,加上水稻蘊含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糧食安全及農村文化等多功能性價值,額外增加每公頃1000元,因此每公頃直接給付1萬元,以鼓勵農民生產優質稻穀,投入市場競爭。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水果授粉除蟲要靠牠 保育大師墨林‧塔特細數蝙蝠奧秘

2016年6月13日雲林訊,廖靜蕙報導
好吃的榴槤,讓人食指大動,但是能讓榴槤樹結出好吃的果實,非靠蜜蝠不可!蝙蝠是熱帶水果重要的傳花授粉者,夏天夜晚成群出動的狀況景象吸引不少遊客觀賞,但是牠們可不是無聊飛出來表演,牠們更重要的任務是攔截昆蟲覓食,其中不乏令農民頭痛的昆蟲。到底蝙蝠能有多神奇?有請蝙蝠保育大師墨林‧塔特(Dr. Merlin Tuttle)來台細數其中奧秘。[1]
當蝙蝠的專屬攝影師長達52年之久,墨林‧塔特博士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蝙蝠攝影家,作品廣泛被各國保育人士運用。透過一張又一張蝙蝠生態攝影,他拯救了全球數千萬蝙蝠免遭捕食及殺害的命運。昨(12日)他在黃金蝙蝠館首度在台公開演講,以自己拍的照片來說明蝙蝠提供的生態系服務。
國際蝙蝠保育大師墨林‧塔特博士(Dr. Merlin Tuttle)來台公開演講。攝影:廖靜蕙
國際蝙蝠保育大師墨林‧塔特博士(Dr. Merlin Tuttle)來台公開演講。攝影:廖靜蕙
少了牠,榴槤不結果 香蕉無法對抗病蟲害
「哇!好可愛喔!」看到塔特分享他拍攝的蝙蝠照片,黃金蝙蝠館內的孩子們忍不住發出讚嘆。塔特也說,果蝠對他而言,比大貓熊更可愛,葉鼻蝠還比恐龍更具吸引力。而蝙蝠更提供好吃水果傳花授粉的貢獻,更是沙漠、雨林各種生態系不可或缺的授粉者。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無光害無汙染 烏石坑四季流螢 呼喚人們保育棲地

2016年6月10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迷人的火金姑,不但在西北雨來時為鯽仔魚迎親照路,其實台灣四季都有螢火蟲呢!由於農委會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長期進行螢火蟲的監測及保育工作,維持了當地終年可見螢火蟲,並隨著四季更迭變化種類,為台灣低海拔創造昆蟲樂園。
特生中心表示,目前全球已記錄的螢火蟲逾2,000種,台灣就有65種,研究人員長期監測共記錄23種。隨著季節交替,出現的種類也跟著變化,其發光閃爍頻率、色彩和強度等特性都有所差異,也為烏石坑地區一年四季中帶來璀燦的夜晚。
烏石坑地區在螢火蟲季可見到滿山滿谷的螢光盛況。圖片來源:特生中心
烏石坑地區在螢火蟲季可見到滿山滿谷的螢光盛況。圖片來源:特生中心
  • 春天主要出現的種類:黑翅螢、大端黑螢、紅胸黑翅螢、小紅胸黑翅螢、紋螢、紅弩螢及大場雌光螢等物種。
  • 夏天出現的種類:暗褐脈翅螢、黃肩脈翅螢、黃脈翅螢及端黑螢等物種。
  • 秋天出現的種類:山窗螢及橙螢等物種。
  • 冬天出現的種類:雙色垂鬚螢及鋸角雪螢等。
春天常見的黑翅螢。圖片來源:特生中心山窗螢常見於秋日。圖片來源:特生中心
春天常見的黑翅螢。圖片來源:特生中心山窗螢常見於秋日。圖片來源:特生中心
特生中心表示,螢火蟲台語稱為「火金姑」,與閩南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卻因生存棲地的破壞、農藥汙染及光害,使得螢火蟲的族群數量已不復往日的盛況。透過特生中心研究人員的努力,呼籲大眾為這些發光嬌客留下一片淨土。
觀光賞螢已是台灣生態旅遊的重要一環,但是民眾觀賞螢火蟲時,請避免喧嘩,不要使用閃光燈或強光照射,共同維護這些發光小精靈的生活環境。
【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低海拔實驗站簡介】
位在台中市和平區烏石坑,為大雪山山脈西稜的外緣,屬國有林大安溪事業區第122林班。試驗站所轄面積約353公頃,海拔高度670~1,834公尺之間,年均溫約在18℃,加上天然環境資源豐富,且保護有成,是研究及觀察台灣低海拔自然生態的優質場域。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貪玩羅文鴨愛戀鰲鼓不回家 邀遊客一起體驗翹家滋味

2016年6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年初在鰲鼓濕地發現的8隻‎羅文鴨‬,隨著季節更迭逐漸北返……蝦密,還有羅文鴨留著不走?上週即有鳥友於鰲鼓濕地再次目擊羅文鴨蹤跡,令人又憂又喜。
留在鰲鼓未北返的羅文鴨。攝影:邱慶耀;圖片來源:嘉義林管處
留在鰲鼓未北返的羅文鴨。攝影:邱慶耀;圖片來源:嘉義林管處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羅文鴨(Anas falcata),主要的繁殖棲地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蒙古及中國東北等地,冬季則遷移至日本、朝鮮半島及中國東部,在金門是普遍常見的冬候鳥,每年僅有幾隻會迷路到台灣,零星出現於各個濕地。
至於羅文鴨與其他候鳥沒有北返的原因,嘉義處推測可能肇因於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等因素,使得原有棲地環境改變、濕地減少或消失,進而增加候鳥的遷移風險。而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自然棲息環境,讓牠們樂不思蜀吧!

野菜成員再報到! 抗逆境、耐病蟲害 落葵為宜蘭學童營養午餐加分

2016年6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俗稱皇宮菜的「落葵」,因為耐病蟲害而少用農藥,營養豐富,近年來台灣餐飲界又稱它為「健康菜」。由於好處多多,使得落葵成為宜蘭縣學童有機營養午餐主角,不但菜色更豐富,更為健康加分。
落葵在夏秋季生長快速,是優良的夏季蔬菜。圖片來源:花蓮農改場
落葵在夏秋季生長快速,是優良的夏季蔬菜。圖片來源:花蓮農改場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指出,落葵耐熱、耐旱、生長快速,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非常好,栽培期間完全不需用藥,非常適合有機栽培,露天栽種也很健康,既有機又省成本。
落葵的食用部位為嫩梢及葉片,也有少數農友直接採摘葉片販售。因富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C、葉酸及鈣等營養成分,所以被「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等國際研究機構認定為營養補充重要來源之一;以落葵作為學童營養午餐的蔬菜,可補充多種營養素,對成長與發育助益頗大。

丹大生態旅遊開課 借鏡能高越嶺道經驗 共享自然資源

2016年6月9日南投訊,廖靜蕙報導
丹大地區生態旅遊培力課程上課了!4日第一次上課,120位來自鄰近4村落的居民報名參加,地利國小大禮堂座無虛席。南投林管處處長張岱致詞時表示,以往部落及林管處在自然資源利用上或有不同看法,但在環境永續能凝聚共識,並以生態旅遊與地方建立夥伴關係、共享自然資源保育的好處。
丹大生態旅遊上課了,學員全員合照!攝影:廖靜蕙
丹大生態旅遊上課了,學員全員合照!攝影:廖靜蕙
這項計畫將持續三年。張岱表示,十幾年來台灣從事生態旅遊的部落不少,但要能維繫下來、建立制度實屬不易,計畫目標包括以合作社或協會形式建立生態旅遊運作機制,交由部落自行操作。學員第一步須具備解說導覽的能力,另外,在自己熟悉、原本進行的工作上各司其職,例如民宿業者就繼續提供民宿,餐飲業者持續部落廚房,或解說員、登山導覽等,維繫及貢獻工作團隊。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黑熊出沒嘉明湖步道 林管處:無痕山林 避免人熊衝突

2016年6月8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近來山友攀登嘉明湖,遇到台灣黑熊的事件時有所聞,繼3日楊姓山友在一天內2度看見台灣黑熊後,台東林管處5日辦理無痕山林研習時,夜間也在距離向陽山屋3公尺的地方目睹黑熊,且發現黑熊並不懼怕人群,3度嘗試從廚房下方空隙進入廚房內取食。據山屋管理員多日觀察,可能是1大1小的黑熊,逗留在山屋附近活動,每天入夜後到山屋附近覓食。
台東林管處表示,台灣黑熊為雜食性動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一般都會避開人類出入頻繁之處,但當野外食物較為缺乏時,且被人類食物如廚餘、米、乾糧、蔬果等吸引,便會趁夜來取食,一旦發覺人類的食物好吃且容易取得,便不會輕易離開,而且變得越來越大膽,對於人類的出現不會懼怕、躲避,便可能增加人熊相遇的可能性,人熊衝突的狀況就會增加。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振興林業 不僅要兼顧保育 也追求生計永續

【生物多樣性×產業】永續林業篇
2016年6月7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面對極端氣候挑戰,世界各國意識到森林重要性,禁伐天然林已是全球共識,台灣則早於1990年代即全面禁伐天然林。這項措施,使得台灣為全球保留珍貴的森林資源,固碳減緩氣候變遷。只是此舉也使得過去蓬勃發展的林產業息鼓偃旗;另一方面,台灣社會無法忽略木材製品的需求。
我國森林覆蓋率達6成,木材自給率不到1%,年進口600萬立方公尺木材,其中不乏砍伐自其他國家天然林的木材,4月立法院質詢農委會台灣林木自給率過低、應以發展可永續的林業做為相關因應措施,林務局首度提出「林業經濟振興策略計畫」重拾我們在國際社會的責任。
農委會參事張彬說明台灣林業振興計畫。攝影:廖靜蕙
農委會參事張彬說明台灣林業振興計畫。攝影:廖靜蕙。
此項計畫是由農委會參事張彬提出,他說,生物多樣性公約最終的目標是自然資源的使用能公平分配,林業是自然資源其中一環,原該永續、可持續的使用。
「林業經濟振興策略計畫」的適用範圍,包括公、私有林,例如早期透過農地造林、全民造林、平地造林、短伐期經濟林等計畫的獎勵造林地(共8萬公頃),以及國有林的租地造林。林務局在林班地造林的「人工林經營方案」,則不在此計畫內。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整頓遠洋漁業 修法鎖定19項重大違規

2016年6月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立法院第9屆第1會期經濟委員會1、2日審議漁業三法,經過昨(2日)一個上午討論,完成三案初審。其中「遠洋漁業條例草案」第13條,規範19項遠洋漁業重大違規事項,立法通過可依據第36條處以20~3000萬不等罰款,並得處以兩年以下收回其漁業證照,或甚至廢止。
經濟委員會2日審查漁業三法。攝影:廖靜蕙
經濟委員會2日審查漁業三法。攝影:廖靜蕙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青年辦「種子野台」 從老品種找回友善土地的耕種知識

2016年6月2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種子」蘊藏著與土地無法言說的秘密,透過農民一代又一代種下土裡,又經過經銷管道送上餐桌,有待人們以味覺以及身體解讀。台北植物園今年歡度120周年慶,最近即與「種子野台」合作,展出「藏種系列」,來自花蓮的簡子倫說,藏種不只是保存種子,還要種回老品種、留下地方品種的多樣性,而這些耕種知識更有待紀錄。
出生於1980年代的簡子倫既是藝術創作者,也是小農,他在花蓮以自製的推車,從流動種子圖書館起步,並以「種子野台」推動藏種保種運動。上周末他在台北植物園南門町三二三現場解說導覽,這一切的努力都是要重拾土地、農業與人類自身的關係。
簡子倫(右)伉儷。攝影:廖靜蕙
簡子倫(右)伉儷。攝影:廖靜蕙

展覽喚回人們 種子、土地與農業的記憶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他溫和的訴說著對土地的眷戀與關懷,描繪著田地的姿態,仿效著森林中的植物,為了生存善用空間所形成的多層次利用。所以,多年生的樹豆,配上每年種下的南瓜,會攀爬的雀豆,耐陰的空間可以種葛鬱金,形成一座小型的森林系,小小空間,可能就存在數十種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