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丹大生態旅遊開課 借鏡能高越嶺道經驗 共享自然資源

2016年6月9日南投訊,廖靜蕙報導
丹大地區生態旅遊培力課程上課了!4日第一次上課,120位來自鄰近4村落的居民報名參加,地利國小大禮堂座無虛席。南投林管處處長張岱致詞時表示,以往部落及林管處在自然資源利用上或有不同看法,但在環境永續能凝聚共識,並以生態旅遊與地方建立夥伴關係、共享自然資源保育的好處。
丹大生態旅遊上課了,學員全員合照!攝影:廖靜蕙
丹大生態旅遊上課了,學員全員合照!攝影:廖靜蕙
這項計畫將持續三年。張岱表示,十幾年來台灣從事生態旅遊的部落不少,但要能維繫下來、建立制度實屬不易,計畫目標包括以合作社或協會形式建立生態旅遊運作機制,交由部落自行操作。學員第一步須具備解說導覽的能力,另外,在自己熟悉、原本進行的工作上各司其職,例如民宿業者就繼續提供民宿,餐飲業者持續部落廚房,或解說員、登山導覽等,維繫及貢獻工作團隊。
張岱表示,管理處將提供相關資源,第二期也將依「觀光發展條例」,將部落幾處景點劃設為「人文自然景觀區」,只有具備解說員資格者,可帶遊客進入導覽解說。而丹大地區野生物資源豐富,七彩湖、六順山也廣受民眾喜愛,具備發展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結合部落人力,十分有機會成功。
第一階段將提供51小時課程,學員至少須完成2/3(34小時)的課程,才能晉升二階實習課程,在此階段將盤整適合四個部落的旅遊資源,規畫行程,學員可接單實習、獲得部分收入。第一天課程包括分組以及分發功課──盤點部落旅遊資源。過去四村落也曾參與過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原民會等單位舉辦的課程,為了避免資源浪費,都可以折抵此次部分課程。
此次農委會林務局南投處邀請郭育任及賴鵬智,兩位國內知名的生態旅遊專家支援這項計畫。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監事賴鵬智以推動嘉義頂笨仔社區夜觀飛鼠、鰲鼓溼地生態旅遊聞名;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郭育任近年來則與林務局合作推動能高越嶺國家步道三村六部落生態旅遊,而這套模式將複製到丹大生態旅遊。
郭育任於3月舉行的「台灣推動生態旅遊15周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中,即分享了推動、輔導能高越嶺道國家步道沿途3村6部落的經驗。
丹大生態旅遊開課了!第一件事就是盤點部落旅遊資源。圖為人和國小的老樟樹。攝影:廖靜蕙
丹大生態旅遊開課了!第一件事就是盤點部落旅遊資源。圖為人和國小的老樟樹。攝影:廖靜蕙

能高越嶺道生態旅遊  讓部落解說員帶著遊客經歷傳奇之旅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西段)由「國家步道生態旅遊推動發展小組」決議作為國家步道生態旅遊推展之示範操作步道。這個小組則是林務局為了推動國家步道生態旅遊由26位產官學者所組成的小組。
步道橫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沿途山巒起伏、景致優美,原是賽德克族原住民遷徙及交通貿易的社路,1918 年日據政府修築為理蕃道,1930 年成為賽德克族霧社群聯合反抗日本統治的霧社事件發生地,是一條兼具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的歷史道路。
輔導團隊一開始即藉由「生態旅遊推動聯盟」的組成,邀請能高地區的三村六部落原住民共同參與,並以兼顧環境生態保育及原民文化保存思維為核心價值,生態旅遊的推動,則是強化可永續的經濟型態。由此建立林務局與部落原住民的互信基礎,進而成為夥伴;步道鄰近原住民族部落,最終成為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共同經營管理者。
郭育任說,過程中也經歷部落間「政府騙你們的」、「上課不會有好處」這樣的耳語,受訓人數也顯著降低,但是,依循計畫腳步進行,到了第二階段實習,學員接到訂單有收入,人又慢慢回來了。
能高越嶺道在記憶中雖有很多深具意義的景點,多數都已消失,只能盡量尋找,面臨過程中除了生態旅遊的軟體也需考量這些地點的復舊。
第一階段雖有82個人受訓,完成課程者有31位,已經能常態性提供導覽解說。輔導團隊和居民們,為了整理沿途空間曾發生的故事,不但整理部落耆老從幾個賽德克族生活的空間,討論如何訴說這些故事,還組織讀書會,過程中獲得相當多迴響。
剛開始當地沒有地方吃東西,因此以成立部落廚房為輔導重點。這使得原本互不往來的三村六部落,有了交流學習的理由。各村部落廚房媽媽多次共學研商,以「傳統與在地食材零里程」及「同桌共食」的概念,並得以成立三個村各自的部落廚房;並依遊程空間序及時間,定位春陽部落廚房為「風味餐」、都達部落廚房為「傳統餐」、精英部落廚房為「創意餐」。
每個部落廚房也運用在地食材研發菜色、說故事,從32道菜以及登山便當,發展成60道菜,從3個部落廚房衍伸到4個部落廚房,過程相當精采。
在經濟效益上,輔導團隊粗估,未來若以每梯次3位生態導覽員、服務15位遊客計算,3天2夜含部落段與步道段之標準遊程,依實際參與人數與遊程規劃安排計算,每人平均費用約為7,700元至8,000元之間;2天1夜之部落段遊程,每人平均費用則約為5,400元左右。
另外在回饋機制設計上,包括「環境巡護回饋」與「培力及保育基金回饋」兩大層面,由每位生態導覽員、餐飲業者、住宿業者、交通接駁業者及文化體驗活動業者等,收取費用中進行提撥,並依據每年接團數量,撥付3~7%收入為公共基金,且以統一窗口方式辦理,因為部落維繫了良好的自然資源,才能創造經濟效益,回饋機制有如生態系服務的具體呈現,讓部落每個人都能享用。
能高越嶺道上的賽德克族及三村六部落
賽德克族分為德固達雅(Seediq Tgdaya)、都達(Sediq Toda)、德魯固(Seejiq Truku)三個語群,自1930年「霧社事件」、1938 年興建霧社水庫,被日人強迫分散遷居後,現今德固達雅群居住於北港溪流域的互助村,包括中原、清流兩個部落,以及眉溪流域的南豐村;都達群則居住於春陽村各部落,以及原精英村(2014 年調整行政區為都達村)的平靜、平和部落;德魯固群較分散,除了合作村諸部落外,尚包括精英村的廬山部落、廬山溫泉,以及親愛村的松林部落等。
輔導團隊將現今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的分佈情形,套疊在能高越嶺國家步道(西段)屯原登山口的台14線聯外交通動線上,途經的部落社區包括:春陽村的史努櫻部落(Alang Snuwil/春陽部落)、德魯灣部落(Turuwan/春陽溫泉),精英村的波瓦倫部落(Alang Buwarung/廬山部落)、馬赫坡部落(Mahebo/廬山溫泉)。
又因能高越嶺國家步道沿途山域大多屬都達語群的傳統領域,因此都達村的都達部落(Toda/平靜部落)、鹿谷達雅部落(Ruku Daya/平和部落)也涵蓋為能高越嶺國家步道(西段)沿線及周邊部落社區之列,成為計畫輔導對象。
資料來源:台灣生態旅遊協會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