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生物多樣性日探討海洋生態 保育從吃開始

2012年5月23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底拖網將海底生物一刮而盡,俗稱「三腳虎」的扒網漁業,大小通吃,許多小魚來不及長大就被無謂的犧牲,不當漁法、幽靈漁具,正在改變海洋生態;工業放流水、海洋垃圾更使得海洋逐漸窒息,海洋生物在人類來不及察覺之間消失,科學家也一再提醒到了2048年可能再也吃不到野生魚,隨之而來的是整個海洋生態的崩潰。
混獲,許多非目標物種來不及長大或無謂的被犧牲。(圖片來源:「許海洋一個未來」特展)海洋垃圾令海洋窒息,許多海洋生物受到傷害。(圖片來源:「許海洋一個未來」特展)
有鑑於海洋的珍貴與面臨的迫切危機,珊瑚礁及紅樹林的急遽消失,也為喚起各國對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樣性的重視,今年5月22日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將主題訂為「海洋生物多樣性」,身為海洋國家的台灣也積極回應,由林務局保育組、漁業署聯合以「海洋與海岸生物多樣性」為題,揭開「許海洋一個未來」特展,即日起至8月31日於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展出,要讓民眾認識海洋,起身保育。
讓海洋繽紛依舊,人類必須更節制使用海洋資源。(圖片來源:「許海洋一個未來」特展)
林務局表示,填海造陸、築堤造島、圈地養殖、海拋廢棄物、排放大量廢污水,這些人為因素,不斷為海洋增溫;再加上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因素,都使得海洋環境面臨急遽的改變,而這些效應最後都將影響人類社會。
此外,台灣是高度依賴漁業資源的國家,雖年漁獲量排名世界第18,在鯊魚、鮪魚、秋刀魚等經濟物種的撈捕量更是無人可比,然而,一旦漁業資源改變,將重創台灣社會經濟層面,可見海洋保育的迫切性,台灣應比其他國家更先進。
林務局副局長方國運即建議,少吃鮪魚及鯊魚刺等全球族群數下降的大型魚種。漁業署副署長江英智也說,許海洋未來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如何將觀念落實在社會大眾之中是個大學問。他鼓勵民眾多接觸海洋保育資訊,不再濫用海洋資源。
特展將提供民眾「吃.對.魚 年年有魚」手冊,透過合宜節制的飲食以及消費方式,例如季節、種類以及辨識魚法與漁具,同時呼籲民眾,別再吃珊瑚礁魚等永續的食用海鮮,讓海洋恢復活力。另,中研院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也製作了「海鮮指南」,民眾可線上閱讀,吃對魚,才能年年有魚。
東港雖以黑鮪魚知名,捕獲量卻直直落。(攝影:金磊)根據IUC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2011年發布的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包括南方黑鮪、大西洋黑鮪、大目鮪、黃鰭鮪以及長鰭鮪等5種鮪魚在受威脅或是接近威脅的名單內,與台灣媽祖魚同列極度瀕危(CR)等級的南方黑鮪,在台灣知名連鎖店還吃得到。邵廣昭即指出,多數鮪魚瀕臨滅絕,國內還在辦鮪魚季,實在很矛盾。
現場學者也呼籲,政府應保留自然海岸、劃設海洋保護區,以保育海洋資源。目前《野生動物保育法》主管機關為農委會林務局,除了鯨豚、海龜為保育類物種,尚無任何一種魚類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另,依據《漁業法》成立的漁業資源保護區共有26處,由各縣市政府掌理,攸關遠洋漁業資源的海洋保護區以及海洋保育業務事項屬於遠洋漁業組海洋保育科業務;沿近海海洋污染防制工作之協調及處理、環境影響評估,則歸漁政組資源管理科;而海岸保護區則由內政部營建署城鄉分署規劃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