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近日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國際漁業組織所提出之科學數據或管理建議,及我國對黑鮪漁業所採取的嚴格管理措施,黑鮪資源仍屬穩定」,民眾可安心食用。不過,根據記者查詢及採訪結果,黑鮪魚撈捕的數量從十年前上萬隻到去年不到1000隻,黑鮪魚資源在短短十年間急遽改變,並不如漁業署所言樂觀。
漁業署:黑鮪數量增加民眾可安心吃
每年4、5月黑鮪魚洄游至太平洋,正是漁民捕捉的良機,屏東縣政府也在此時舉辦黑鮪季活動,台灣十年前首開黑鮪魚季,將黑鮪魚推向國內市場,目前國內撈捕的黑鮪魚都是供內需市場。漁業署遠洋漁業組長黃鴻燕即認為,台灣民眾應享用如此高級魚貨,而不須都外銷給外國人吃。
不過,不少學者專家無法樂觀以對,不少人為文表達關切黑鮪資源狀況以及台灣黑鮪漁業的未來,甚至呼籲不要吃黑鮪魚。對此,漁業署認為太平洋黑鮪資源量尚屬穩定,因為屏東或宜蘭漁民所捕撈的係北太平洋黑鮪,尚未過漁;再以捕獲數量統計,迄至5月11日止,共捕獲114尾,相較於去年同期98尾略增;且今年係屬潤4月,黑鮪魚季節較以往似有延後現象。
黑鮪魚產量少 漁業署:日菲管太嚴
對於黑鮪魚產量減少,漁業署認為是因傳統作業漁場日本南部外海至菲律賓外海的保育意識高漲,加強其專屬經濟海域之執法強度,間接限縮台灣漁民可作業的漁場;另外,油價高漲,使得漁船皆轉往公海捕撈其他魚類,捕撈黑鮪船數逐年減少;再加上近年來天氣異常、氣候變遷等因素,亦可能使黑鮪迴游路線改變。
簡而言之,漁業署認為近期黑鮪捕獲量有日趨增加現象,北太平洋黑鮪資源狀況,尚需長時間的觀察與評估,目前論斷資源有問題,似乎言之過早。
責任漁業無法保障漁業資源
台灣已於2011年實施黑鮪漁獲證明書(CDS)及綁繫標籤(tag)等管理措施,漁業署認為此項措施足以顯示台灣在養護及管理該黑鮪資源投入實際作為及貢獻。也就是說,只要遵照國際規範走、符合配額捕抓就沒問題。然而,這種所謂的責任漁業所分配的撈捕額度,通常都太高,再加上違法捕捉,漁業資源還是不斷減少。
黑鮪減少撈捕不划算 漁民遁走
黑鮪魚兩大魚貨集散地有北蘇澳、南東港之稱,蘇澳漁會總幹事林月英表示,當地漁船大多都是混獲,並沒有專針對黑鮪魚的漁船,黑鮪魚捕獲量也不多。蘇澳漁會部分黑鮪魚的統計來自高雄籍漁船,因為冰藏以及價格考量,到此卸貨。
東港漁會總幹事林漢丑說,今年黑鮪魚撈捕量至今70尾,比去年同期73尾少。黑鮪魚撈捕量由前年980隻到去年的784隻,都顯示越來越難撈捕;每公斤價格也由去年1740元到今年1600元。
撈捕所需的補給品、漁具、油料以及外籍漁工等成本逐年增加出船意願減少,一趟船所花的油料佔出船成本的一半,一趟船所得往往不敷成本,漁民生計大受影響。
漁業署雖開放600艘漁船作業配額,作業漁船逐年減少。依據漁業署統計,實際參與作業的漁船2009年490艘、2010年350艘、去(2011)年減少至實際作業290艘,今年預估240艘。東港漁會則由2009年335艘減少2011年206艘。
太平洋黑鮪族群元氣大傷 應檢討守護之道
根據漁業署統計,2010年太平洋黑鮪魚捕獲量為1384隻,2011年994隻。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10年前台灣還可以捕到上萬隻黑鮪魚,現在卻連1000隻都不到。「鮪魚是全球洄游性物種,可見族群數正在快速崩解!」
其實,北太平洋黑鮪的研究尚不足夠,並不如西太平洋,幾乎將每一種魚種都翻遍了。綠色和平組織高于棻認為,漁業署與其告訴民眾安心吃黑鮪魚,更應檢討漁業資源,和漁民坐下來好好了解如何保護漁業資源。
站在生物多樣性以及海洋生態平衡,不該再吃大魚了。高于棻說,黑鮪魚屬於食物鏈頂端物種,一旦數量減少,也將連帶造成次級消費者增生,整個海洋生態的穩定與健康也隨之改變。高于棻也指出,黑鮪魚體內累積的重金屬、汞又比小型魚更高,汞會對孕婦、小孩神經系統產生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