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學 每個學生有15棵樹
占地4公頃,1994年農林廳特定將校園規劃為公園式的讀書環境,栽植林木千株,目前學校內有800多棵超過2公尺的大樹,65位學生,平均每個學生可分得13-15棵樹,是雲林縣海拔最低的森林小學。學校保留了葉拯民紀念銅像、龜式防空洞以及紅瓦教室等歷史建物,未來與附近建國一、二村眷村保留結合,將成為文化產業的一環。
100學年度,拯民以黑蝙蝠光陰迴廊以及森活童趣兩項主題,與鄰近的光復、湖厝國小策略聯盟,參加教育部「百年整合空間資源暨發展學校特色計畫競賽」,在3000多所參賽學校中脫穎而出,獲得「特優」獎的殊榮。
以拯民之名尋覓黑蝙蝠發源地
黑蝙蝠中隊成為拯民國小的特色,學校特別以黑蝙蝠光陰迴廊,幫助學生了解這段歷史淵源,來到拯民,有如一座森林中的歷史教室。拯民國小主任高櫻芳說,學校還真的帶著學生到新竹尋訪黑蝙蝠中隊的發源地,以拯民之名來一趟尋根之旅,並拜訪李崇善中校,聽孩子口中的李爺爺訴說當時任務上遇到的險境。
自然而然的自然課
除了堆肥實驗,每個年紀似乎都要需要完成的任務。例如在樹林間設置誘食平台,讓孩子能觀察赤腹松鼠,記錄其食性;小小一塊生態池中,又有多少水生植物生生不息;首創的枯木大飯店,則是觀察枯樹如何執行大自然交代的任務;學校也打造了一座賞鳥平台,讓學生可以觀察身邊的鳥類鳥種。這種關心身邊環境的教學,是最好的學習動機,也讓學校成為環境教育的場域。
駐校藝術家來了!
此次應邀到拯民駐校的藝術家李朝倉是雲林西螺人,他說,高櫻芳邀請他時說「希望有一個自由自在的方式,讓孩子認識藝術。」這句話打動了他,於是他來到學校,住了下來。
從4月8日住到19日,從認識孩子們到學校環境,以及和孩子們一起創作了無數作品,結合李朝倉的創作,先以海報的形式展出一個月,之後,編輯成限量的小冊子,讓家長紀念典藏。
校園裡豐富的林木正是創作的素材。有別於其他畫家,為了創作,過程中產生很多廢棄物,李朝倉反其道而行,將被視為垃圾的落葉、塑膠瓶等,盡情想像發揮,融入創作中。孩子們利用碎布剪成三角形,就地取材落葉殘枝,做成的笑臉旗,圍著集體創作的畫,好像開心地看著大家努力的成果;龜式防空洞上的彩虹旗,也是孩子們的創作。
李朝倉將藝術形容為互動式行為藝術,藝術就在創作過程、行為即藝術。
雖然是第一次拜訪拯民國小,李朝倉也為這片樹林所呈現的自然樣貌所感動,認為沒必要犧牲樹木蓋校舍,反而應留給孩子這片優質的學習環境。
高櫻芳表示,在這幾天駐校藝術活動中,全校師生都參與了,藝術家遇到不懂的事情,也會邀請孩子「你來告訴我這是什麼」,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習認識藝術,提供學生不同的選擇。而這也是數百位學生的大校所無法擁有的優勢。
隨著下個學年度來臨,高櫻芳不無招生壓力,但他認為保留拯民的特色以及優勢,盡情發揮,或許會有轉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