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格「鯊」勿論 環團公布國人食鯊類別

2012年6月9日台北訊,廖靜蕙整理報導
荒野保育協會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合作愛鯊計畫從去年海洋日啟動,1年後公布結果。在市場上買的沙魚煙,到底是哪種鯊?民眾可能正吃下珍稀鯊魚,促使海洋生態系加速崩解。荒野保護協會8日公佈愛鯊報告,由志工於全台各地採獲的22種、960隻鯊魚樣本中,近6成鯊魚皆為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列入受威脅物種,遠高於預估,台灣人食用鯊魚已達到「格『鯊』勿論」的程度!

瀕危紅肉阿髻鮫也吃

民眾對於鯊魚的認識都來自沙魚煙,卻不知道吃的是哪一種鯊魚。荒野保護協會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合作,歷時一年的「愛鯊DNA檢測計畫」,由近1000名民眾資助支持,聘請志工在全台16縣市超市、漁港、菜市場、小吃攤、乾貨店、保健食品店進行隨機採樣,總計採集1000份鯊魚肉,登錄為960支試管、中研院送驗樣本671管、成功驗出570項,成功率高達85%,其中更檢驗出紅肉阿髻鮫,是IUCN列為EN(Endangered)瀕危等級的物種。

受威脅等級。(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鯊魚種類及數量分析。(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表示,相較於漁業署5月17日公告之DNA採樣測試樣本僅近百管,準確性與參考性較高。
此次是台灣第一次以DNA生命條碼辨識,進行鯊魚物種普查,目的是要求漁業署必須儘速建立完善的鯊魚撈捕科學資料庫,包括台灣沿近海各港口每月鯊魚漁獲量之到港統計通報系統,並將鯊魚DNA抽樣檢查列為年度例行工作。

80%生存不易鯊魚物種出現台灣餐桌

難得一見的鯊魚群,在台灣人的沙魚煙中無分別逐漸消失。(攝影:柯金源)從研究結果發現,國人經常食用之鯊魚種類高達22種,其中以灰鯖鮫與水鯊占最大多數,此外,570份成功驗出的樣本中,有56%是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判定為遭受威脅的物種,有生存風險的物種更超過80%。
陳昭倫表示,食用鯊魚的生物多樣性高充分表現國人「抓到什麼就吃什麼」的習性,建議政府立即擴大鯊魚保育種類管制;並進行鯊魚捕撈總量限制。近程可從管制、減少專門的捕鯊船作業次數做起,並同時鼓勵遠洋漁船安裝「趨鯊設備」,協助延繩釣漁船減少鯊魚混獲。

保育鯊魚 漁業署需再接再厲

漁業署過去一年來對鯊魚保育的努力,包括全鯊上岸之鰭不離身政策,與進口魚翅須檢附合法撈捕證明的規範,去年也繼荒野於6月8日海洋日推行「愛鯊DNA計畫」後跟進,種種鯊魚保育政策,都顯示漁業署的決心,也受到保育團體以及國際社會的肯定。立法委員姚文智即支持、要求漁業署再接再厲,每年至少進行500管的鯊魚抽樣DNA檢測,才能落實科學化的鯊魚撈捕管理。

避免混獲 發展驅鯊技術

荒野認為台灣海洋生態系健康久遠之計,應往全面禁止捕鯊的政策方向發展。立法委員高志鵬亦要求漁業署每季要公佈各地漁港鯊魚到貨量,避免魚獲量魚目混珠情事發生;而立法委員姚文智更進一步提出漁業署應投資捕撈漁船驅鯊科技,避免鯊魚混獲情況發生,且幫助遠洋延繩釣漁船,有效避免混獲到鯊魚,提升台灣科技漁業的保育形象。

台灣必須降低鯊魚撈捕量

鯊魚是穩定海洋生態健康的重要生物,台灣是名列世界捕鯊第4大國,根據漁業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鯊魚平均卸魚量在39,000到55,000噸間;荒野建議台灣5年內應降低至25,000公噸內,為全球海洋保育進一份地球公民的責任。
林愛龍表示,荒野協會將持續監督政府管理鯊魚撈捕,未來將更進一步要求漁業署做到每年抽樣並建立鯊魚資料庫。
【附件】一年來被國人吃下肚的22種鯊魚名單
荒野公布鯊魚DNA樣品來自22種鯊魚。(資料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