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發現台灣新林業】造林養水又產糧 羅紹麟實戰40年印證森林渾身是寶

2016森林日專題:發現台灣新林業系列報導(下)
2016年4月4日台中訊,廖靜蕙報導
目前台中市約有200公頃林地仍在造林獎勵計畫期限中,其中不乏如黃榮堃、楊美靜這類的小林主。他們因為體會到水土保持的重要,造林營造景觀,或進一步成為休閒農場,探索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的邊際,或為台灣新林業的契機。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承辦人員林雨璇的碩士論文就是以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為主題,現在他學以致用,透過講座、觀摩,讓小林主了解造林創造的諸如固碳調整微氣候、涵養水質水量、生產糧食、建材、藥物材料等眾多生態價值。
中興大學森林系退休教授羅紹麟的林地。攝影:廖靜蕙
中興大學森林系退休教授羅紹麟的林地。攝影:廖靜蕙
林雨璇進一步導入國際間里山倡議的想法,邀請林業學者專家,以林農聽得懂的話介紹里山,透過講座把林農凝聚起來,現在每逢小林主聚會,場面熱鬧非凡,彼此成了朋友,不時交換意見。個人力量小,但若知道有這麼多夥伴有相同的心志,為台灣森林努力,就是加乘的力量了!
退休的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羅紹麟逾30年造林不斷,成了台中市政府推動造林強而有力的後盾,他具備的實務經驗,也受林農們敬重。
將森林養成最佳保種、戰備地
30多年前羅紹麟從德國學成歸國,即同步在台灣尋找實踐的場域,並於台中東勢經營面積5.4公頃,海拔高度700~830公尺,由國有林班解除地的公有坡地,並將造林目標訂為生態系經營、生物多樣性、混農林。
春天正是野生物從休眠中逐漸甦醒之際,森林中,林木間抽出的新芽,搖搖擺擺迎接雨霧帶來的水分,火炭母草分明的葉片吸引人停留腳步細看,過不久,各種野花也將綻放,蟲鳥也將陸續登場,走獸的足跡也將留駐林中。
掛著名牌的本土拔,來自嘉義大學致贈,來自林管處苗場的土肉桂寫著年分,或以漆著不同顏色的竹枝,標記著不同時間入園的住客。羅紹麟說,從事林業,時間與空間的紀錄相當重要,如果不這麼紀錄,等於白忙一場。園區作為邊界是1947年種下的相思木,當時的老先生說「我18歲時這裡就種著兩排相思樹了!」如今老人家已不在,若未紀錄這個時間與空間紀錄,就無法得知這段歷史,更無法標記為邊界。
嘉義大學致贈的本土拔,種在林中保種。攝影:廖靜蕙
嘉義大學致贈的本土拔,種在林中保種。攝影:廖靜蕙
但是也有受歡迎的物種沒有插牌,例如吉野櫻。「插牌之後,奇怪都會長腳消失。」他自嘲著說。
他將森林以不同目的規劃經營管理目標,包括多層林相、復育區、永續利用區;多層林相則以無患子、大葉桃花心木可以長成大樹的樹種為上木;接著是梅、李,底下則種毛柿和咖啡,同時也是混農林。這些林木以及涵養的土地,具有足夠的生產力,一些較平的土地,隨時都可以種出玉米,供應糧食之需,讓土地更具戰備力。

從造林中學習 涵養水源、固邊坡千真萬確

現在看到這片完整多樣化的森林,都是他和家人,甚至雇工,揹著苗木上來的。當時連水泥鋪面的道路都沒有,雇計程車從新社的種苗場運苗,一部車約可載500棵,只願意載到哈拔620公尺處的聚落,接著就得靠人力搬運。全家出動一個人揹20棵,只能種一小塊,光是運苗就花了兩天,造林則與當地居民以換工解決。
但是1978年種的樹苗,用心呵護,不惜使用肥料,眼見著逐漸茁壯,仍不敵1986年的韋恩颱風,無一倖免。讓他體會到大自然的力量,以及調整樹種、森林經營目標。
他在德國學習時,非常重視實務經驗,老師上課時就是要學生操器具演練,因此當他帶著鏈鋸上山,居民十分好奇上來看,看到切割速度快速更是佩服。只是進工寮不久,鏈鋸就離奇失蹤!山上頻頻上演失蹤的劇碼,他還將不同階段的失蹤重點分為三個類型,讓聽者品味山上生活百味。
既然營林,除非面積過小,否則他建議最好備有少數必要機械,包括割草機、鏈鋸、砂輪、電鑽、圓盤鋸、鋼索絞、鋤頭、鐮刀、手鋸、修枝剪等,並準備一些備材,而且要有工寮,山坡地上蓄水桶更是必要。
在他小小的倉庫中,堆滿各式各樣器具,證明營林絕非是輕鬆的事情。就連林中放置的一些木椅,也是讓他整理林木時休憩用。
興大森林系退休教授羅紹麟。攝影:廖靜蕙
興大森林系退休教授羅紹麟。攝影:廖靜蕙
他的森林雖強調多樣性,不過此地仍以烏心石為主要林種,其次為台灣杉、台灣肖楠。由於他森林系學者的身分,這數十年來,不少學生、學術團體、行政機關贈與各種樹種,他在樹上標示著樹種以及贈與者,並種下來這些樹苗,「讓苗木適應土地,就是最好的保種方式!」
近40年造林,他眼見這塊土地從一開始連續幾年氣候乾旱,山上水源地乾涸,到現在即使乾旱季節仍有少許水流出,森林涵養水源的道理千真萬確的呈現眼前;而森林覆蓋完成後也絕少有崩坍的現象。
他觀察到森林中,野生動物種類繁多,不僅鳥類多,蟲多,蛇也多,工寮內外常有不速之客來訪,蛇一多,老鼠自然減少,晚近更常有猛禽盤旋空中,野兔、果子狸(白鼻心)更是常見,最近還發現石虎,應與鄰近地不斷改闢果園,野生動物無處可去而躲到這裡,只是如此一來更吸引獵人到訪。
羅紹麟說,當地數十年來再也沒有坍方現象,這歸功於森林始終能保持完整的覆蓋,但維持森林完整另一方面需要代價,以其個人經驗每年每公頃約需投入3萬元,但全民造林只有剛開始造林的獎勵,對於已有森林的維護卻未有相關政策,這片森林在水土保持功能及環境貢獻不容忽視,應考慮保留森林獎勵機制。他不無感慨國家投注於林業預算過低,使得台灣林業再無能力發展。

造林之後,等待兼顧永續利用的林業政策

台灣由於絕多數的森林都屬於國有地,森林政策由國家主導。1991年,修訂「台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政策性宣布全面禁伐天然林,並將每年伐木量限制在20萬立方公尺以下,每一伐區皆伐面積不超過5公頃,林業政策導向以整體森林生態永續發展考量之森林經營目標。
這項政策原本是導正過去森林濫墾濫伐的亂象,如今卻走入另一個困境,全面性的保護森林,未加以妥善、合理、兼顧永續的利用,導致擁有「林木蓄積量近3億6千萬立方公尺,每年木材淨生長量可達840萬立方公尺,卻在每年需求約500~600萬立方公尺之木材原料與產品(不含紙及紙漿製品)中,極度仰賴進口,自給率不及1%。
依據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資料,2012年台灣木材生產量約2.74萬立方公尺,消費量478.30萬立方公尺,自給率約0.57%得以佐證。愛護、保育森林真的等同於完全禁止砍伐?而極端依靠進口木材(其中絕多數來自天然林),又將如何面對國際間的輿論與制裁?
在森林經營上,兼顧永續利用已成國際趨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黃裕星在同文中指出,「保育」隱喻資源之跨世代合理利用,不同於國際社會反對森林被破壞轉用為農地或牧場的「毀林」,森林合理收穫利用,以及收穫後之更新造林受到支持與鼓勵。
若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2012年世界森林狀況報告所指「保護森林的最好方法,就是永續地經營管理森林,並從其產品和生態系服務功能中獲益」,台灣該如何應回呢?
台灣已有完整的造林政策,姑且不論期滿之後何去何從,但他們在造林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不容忽視,應以政策妥適回饋其創造的價值;我們更應進一步制定出回應社會需要以及國際期待、可永續的林業目標,使得台灣勘配稱為森林國家之名。(系列報導完)
註釋:參考《新視野看臺灣林業政策》一文。
2016年國際森林日的主題是「森林與水丨維持生命與生計」
你必須知道的森林與水的7件事
→    森林集水區和濕地是世界上75%可用淡水資源的供應來源,滿足生活、農業、工業、生態各方面對水的需求
→    大約1/3世界大城市的飲用水中大部分直接由森林保護區提供
→    然而,近80%的世界人口,即10人中有8人面臨嚴重水安全威脅
→    森林發揮天然濾水器作用
→    氣候變化改變了森林在調節水流量、影響水資源可供量方面的作用
→    改善水資源管理可帶來大量經濟收益
→    森林在增強韌性上發揮關鍵作用
「今年的國際森林日聚焦森林在支持水系統方面的作用。投資於森林堪比為地球購買保險。」聯合國秘書長在國際森林日致辭時指出。(資料來源:聯合國網站)
 【2016森林日專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