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靜蕙
想像一個都市,沒有機車進駐的人行道與騎樓,都市裡輕軌環繞,公車一班接一班準時進站載客;街上行人悠閒漫步,自行車專用車道的騎士為了上學或上班,安全無虞地上路。這樣的都市環境,您是否覺得熟悉,卻只出現在對歐美城市的認知裏?或者,又是城市首長競選端出來的牛肉?其實,這是環保共識會議中,成員經過討論後逐漸成型的都市想像,並且可能就在你我居住的城市中實現。環保署今年辦理「您是否贊成汽機車採取總量管制?」的環保共識會議,10月29日進入第3天的會議,議程包括成員分組討論的結論,並繼續邀請專家學者針對「交通政策及環境衝擊影響」主題與談。
經過前兩週兩全天的討論,環保共識會議進入討論、擬出結論的階段。17位成員分為3組,運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以及SWOT分析(優勢、劣勢、機會與風險因子分析),彙整後進行全體成員的意見交流,從中取得公民共識。在AHP結果顯現,3組成員皆將「強化大眾運輸系統(捷運、公車或接駁車)」列為第1名,其次為「共乘優惠配合高承載車道使用」、「廣設自行車道」、「徵收探碳稅、能源稅或環境稅(外部成本內部化)」等。在SWOT分析之後,3組各發展出不同的解決策略,A組提出「空污兩年內宣導期零污染」,B組為「3年內石化類汽機車總量零成長,數量遞減。」(目前汽機車成長率3%),C組的結論是「減少CO2的排放總量」。
下午安排成員與學者專家進行「交通政策及環境衝擊影響」的討論。一開始,台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院院長鄭先佑以「新龜兔賽跑」來說明交通惡化導致塞車的結果,開車不一定比較快。他以「蝴蝶效應」的概念鼓勵集結公民力量,展現強大的影響力以改變現況。成大交管系副教授黃國平則讓數字說話,以近年來人口與機車成長的數據指出,機車正以10倍於人口的速度成長。他以擔任台南市交通局長的經驗分享交通政策「推」、「拉」之間的微妙關係:政府喜歡以經濟誘因做「拉力」以迴避產業界與人民的反對壓力;然而,黃國平認為應將交通運具造成的空污「外部成本內部化」,政府不可逃避應該採取某些積極措施,作為「推力」。
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以性別的角度檢視,男性擁車率較高,搭捷運則以女性居多。她認為一個進步的社會應考量不同人的需求,推動政策更不可從單一的角度思考。她建議要不斷地要求政府提供便利、高品質的大眾運輸系統。律師林建鼎指出,改變習慣應從政府部門開始要求,使用簡約、符合環保效能的汽車,提倡步行等。政府公務人員如果不能體會民生現況、以身作則,是無能反映政策的。環境美化基金會姜樂義則建議民間團體的合作要更「smart」才能發揮蝴蝶效應。
討論的過程中,成員的意見集中於大眾運輸的可及性。王小姐提到要民眾犧牲自己(使用私人運具)的便利,前提需大眾運輸系統建立完善。湯先生也認為大眾運輸系統不完善,造成機車的大量使用。除此之外,張小姐更建議廣設自行車道。成員施小姐對於執政者為了自己的選票,而不願執行或推動對環境有利的政策,感到悲哀,並形容在這塊土地的人民是「熱鍋中的青蛙」。至於汽機車空污、溫室氣體等相關資訊與政策實行,她建議應對於各界廣告媒體上報導及宣導,而國中小學校師及公務人員更應列為教育目標。另一位成員阮先生則問「尊重這塊所謂『福爾摩莎』台灣島環境,最符合生態景觀的交通政策在哪裡?」充分反映了以環保概念主導交通政策的期許。
第3場的共識會議在成員的討論聲中結束,他們將以一週的時間凝聚共識,於11月4日就「是否應對汽機車進行總量管制」發表結論,並將結論提交政府部門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