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8日,廖靜蕙綜合報導
今年2月中研院發表《因應地球暖化台灣之能源政策-本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給新政府的建議》,其中提及「由於目前沒有找到其他可行的替代能源,為達成減碳及穩定能源供給的目標,在確保核能安全及妥善處理核廢料的前提下,核四應照原訂計畫完工運轉,以核一、二、三廠延役且提高發電效率作為替代方案,並且考慮在既有核電廠加裝新核能機組,以善用稀有的核電廠可用土地資源。」等於發給核四廠一張興建准許證。
兩組總統候選人中,馬陣營積極表態擁核,表示將續建、甚至新建核廠;而謝陣營則提出須重新檢視「非核家園」的內涵,言下之意,非核家園也可以擁抱核廠。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對於沒有人討論「在確保核能安全及妥善處理核廢料」的前提,感到不可思議。她提到除夕前一天,蘋果日報依據原能會未公開的《2007核四工程管制報告》報導, 2007年1到11月,台電自行變更核四工程395件設計,其中20件涉及安全問題,造成安全上的重大危機。崔愫欣為文提及「台灣的公共建設品質向來令人無法放心,尤其核能電廠這樣具有高度危險性的設施,豈不應該受到更多的檢驗與監督?」
台灣環保聯盟會長徐光蓉提到由國家最高研究單位處理核廢料的可行性;但馬蕭贊成核電,卻不敢碰環境議題,核能議題被泛政治化,其實應該可以好好的討論。美國物理學會基本上大多是反核,還做過核能專刊討論核能。她說台灣的媒體擁核,證明和國外缺乏連結,國際的聲浪是反核的。
核能究竟適不適合台灣,先看管理能力。之前曾發生的電纜被偷事件,以及台電曾把110伏特裝成220伏特,使用戶的家電燒壞。這些基本的管理,都出狀況,核能的管理更為複雜,令人擔心有無能力因應。徐光蓉舉台電擅自變更設計為例,強調安全檢查的重要性。
崔愫欣提及2002年共識核一、二、三廠要重新處理,中研院的報告經媒體報導而製造擁核印象,國外對核能則仍有很大的爭議。核能並非二氧化碳減量重要的選項,二氧化碳減量有一、二十種方法,核能是很後面的選擇。她認為這是變相為核能當說客,藉由推核能轉移焦點,不去處理產業轉型、大開發案,這些關乎節能減碳的原則。核能廠服務產業增加電量,其實民生用電並不缺乏,之前常說台灣將面臨缺電危機,但一直沒有發生;現在改說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實則增加大量便宜穩定的電給產業,卻不反省產業節能。
核能從未是國際解決環境問題的選項
「解決環境問題,核能連選項都不是」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舉聯合國ICPP從未提核能為改善氣候變遷對策;巴里島會議亦未將核能列為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選項;核電在國際上普遍未被接受。他更舉「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從未將核能產業列入,少數被列入的核能產業,都是因為其核能使用逐漸降低,再生能源逐漸提高。全世界確實還有新的核能廠興建,但再生能源發電與核能發電量的曲線已產生交點,再生能源發電量正在爬升中。全世界鮮少將核能當解決地球暖化的方法。
其實中研院「因應地球暖化臺灣之能源政策」裡還有其他的建議,總統候選人也該仔細研究「厲行節能」、「改善產業結構」等章節,思考替代能源問題,提出具體主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