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面對澇旱不均、極端氣候衝擊、天災,尤其是乾旱之苦,過去前人留下的水資源開發足跡,能不能成為面對極端氣候的法寶?繼桃園市、台北市陸續提出「戰備井」概念,高雄市民間團體高雄市柴山會則提出「救命水──保井計畫」,建議市政府清查高雄地區現有水井、湧泉,並提出保育利用計畫。
天災、極端氣候下 更聰明取水
一般人以為氣候變遷造成平均降雨量增加,殊不知降雨的時間與分佈也跟著改變,過於集中的降雨,可能相對增加乾旱的情況,考驗著用水智慧。
去(2015)年大旱期間,桃園市進入「供五停二」的第三階段限水四週,讓桃園市民飽嚐無水之苦,過程中於4月8日同步啟用3口位於八德區、中壢區以及龍潭區的「戰備井」,供民眾取水,用於沖廁、灑掃等環境衛生使用。
3口深150公尺的水井,在缺水之際奏效,桃園市政府進而斥資2400萬元,在全桃園再挖12口戰備井;完成後,桃園市除復興區外的12區至少各一口。
年初美濃大地震影響台南市數萬居民停水的狀況,使得台北市政府積極加強防救災能量,其中在水資源方面則祭出1億7000萬開設70口戰備井的計畫。
媒體報導,北市防救災量能精進方案預計3月中旬前向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總體方案,其中結合防災公園和防災學校的戰備井計畫部分已經底定,預計在北市12個防災公園、55個防災學校開設70口戰備井,一旦災害發生,提供消防或生活用水的需求,以避免和現有維生水競合;預計今年啟動設計、明年施工,兩年內完成。
這項措施雖引發「毀老水井,挖新水井」文資守衛戰,卻無法逃避面對天災、氣候變遷的旱澇兩極端,水資源開發的議題。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表示,「妥善運用地下水資源將是執政者未來重大挑戰。」
高雄救命水清查 湧泉與古井列重點
隨著兩個重要城市以戰備井引用地下水策略,高雄市最寶貴的水資源則早有民間團體進行一部份調查,有待更全面的爬梳救命水脈。
柴山會這幾年調查柴山東側湧泉出水狀態,對緊鄰柴山的內惟、龍井地區進行長期的水井水位、水質變化監測,並分析該地區地下水文與柴山湧泉出水的關係。
楊娉育說,柴山會針對9處水井監測,發現即使去年5月進入二階段限水階段,水井水位並未明顯降低,且湧泉持續出水。從各種調查也顯示內惟、龍井地區地底下就藏著一個超大的地下水庫。因此,確保水脈、維護湧泉,進而妥善管理、明智運用,將是面對旱澇極度不均條件下,未雨綢繆的水資源對策,堪稱高雄乾旱時期的救命水對策。
「但是,對於這些古井,即使位於公有地,高雄市政府也都任由各項工程進行並將之填平。」楊娉育說,高雄市的平原地下水資源條件比台北佳,理應比台北市更快速地提出相關計畫。
高雄市柴山會建議高市府盡速啟動「救命水──保井計畫」,包括:
- 盡速清查高市現有的水井位置調查其水文狀態。
- 提出適地適性的「保井計畫」,針對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與低密度的鄉村,發展不同類型的保護計畫。
- 建立區域性的地下水補注系統以確保水源。
- 面對嚴峻的水資源問題,需建立專責單位,進行各局處的橫向聯繫。
活用地方特色水資源 兼具文化保存提升戰備力
高雄市議員張豐藤表示,幾年前從高雄捷運內惟站施工,過程中不斷冒水而須抽水,進而透過史料了解柴山湧泉豐沛的水資源,不但支持馬卡道族人,至今仍透過渠道、水井,提供常民重要的水資源,在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更可能是高雄重要的救命水。
他走訪幾口廢棄封閉的水井,認為「廢棄舊井挖新井沒道理」,這些水井反而是重要的歷史資產,現今未能好好利用,覺得相當可惜。他認為最好能爭取文化資產保存,進而活用;此外,高雄市政府也應以政策維護這項水資源。
另外,由於湧泉的源頭來自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而除了生態保育,國家自然公園更具保存小溪貝塚史前遺址,以及左營舊城歷經明朝、清領、日治至今,一脈的歷史廊道的目的,張豐藤認為應透過地方與中央的合作,包括高雄市政府城鄉風貌計畫等,期能恢復柴山湧泉沿途渠道的地景,不但提升高雄水資源戰備地位,或能發展相關的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