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台北訊,廖靜蕙報導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就任半年來,擴大有機農業法的內涵,力推友善環境的農法,並以此打造台灣農業品牌,提升競爭力、立足全球。身為台灣保育主管機關首長,他示範了保育的可能性:增加環境韌性、讓產業得永續;保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入骨子裡的精神與價值。
他接受專訪時指出,我們文化中對於自然環境具有強烈的侵略性,例如「愚公移山」以為移走一座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為了顧溫飽「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台灣清治時代沈葆楨更有「南路撫番」,藉由打仗取得土地開墾。
屏東經驗:生計脫離不了保育
「這種想法根深蒂固,即使到了現在仍如此,大家都認為要先顧溫飽,對於保育嗤之以鼻。」過去在地方宣導保育固本的重要性,常得以訕笑回報,隨著他屏東縣長任內,幾項兼顧保育的成功案例,再也沒有人認為保育和經濟無關。
自稱水資源保育團體出身,他的保育觀點啟蒙於關注水資源,而水資源與山林保育拖不了干係,在他屏東縣長任內就帶頭提出森林禁伐補償政策,換句話說「你不砍森林,我就補償你」。既然不砍樹,部落居民就在樹林下種咖啡,發展林下經濟。在泰武鄉保留地,就有86%土地申請禁伐補償。由於屏東縣做到了,立法院幾位委員覺得好,於是推動成為全國政策。
上游保護好森林,這些潔淨水源到了中游,則以人工湖留住,進而補注地下水。大潮州人工湖就是增加地下水補注的案例,並減緩林邊茄冬沿岸地層下陷的速度。9月在台舉辦的「青年水資源永續教育暨APEC區域發展中心工作坊」,APEC區域專家學者即參訪大潮州人工湖,對於台灣水資源保育與利用十分肯定。
「自從興建這個湖,20年不見的湧泉冒出來了,學者推估,今年雨量充足占70%因素,另外,其他未知原因,例如抽地下水少了,約10%;但是有兩成可能與地下水補注充足有關。」這個結論證明保育對於水資源的重要性,全球都想方設法避免缺水之苦,台灣則已有足夠的因應論述與案例。
另一個將由農委會推動的是永續漁業的案例,無論是屏東林園禁止高聚光、大小通吃的燈火漁業,或小琉球禁用三層流刺網,目的不是禁止漁業發展,反而是要年年有魚。
有別於北部燈火漁業是特定是抓軟絲、透抽、烏賊、小管,這些頭足類物種回復性快,又集中,影響不大;但是南部的燈火漁業則是以強光,吸引大小魚聚集,強光照射下,大小魚類無一倖免。
這幾年小琉球漁會堅持永續發展,自發性禁止三層流刺網,琉球漁會告訴他,漁民的漁獲量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漁民以一支釣法,兼顧生計及魚類資源永續。這也使得綠蠵龜回來了,浮潛也成了小琉球最主要最大的收入。
「這些經驗使得屏東再沒人跟我說,保育和經濟沒關係;保育和經濟很有關係!」他進一步把小琉球經驗推廣給其他漁會,擴到大台灣的漁村、增加台灣的里海資產。
以友善耕種提升全球競爭力
台灣農戶耕種面積小,常被質疑小農怎麼競爭?對此,曹啟鴻認為,只有友善環境的耕種才能抵抗外來便宜的農作物。
「你無法和其他國家競爭大眾物資,唯有以友善環境的農作物打造台灣農業品牌。」在此須澄清的是,友善環境的農產品不只是現行狹隘的有機驗證產品,而是將所有證明有益生物多樣性的農法,全數涵蓋進來,包括自然農法、有機驗證、綠色保育標章等。
他引進IFOAM(國際有機運動聯盟)有機精神,從過去偏重產品、消費者健康的零檢出,進而友善環境──不只顧消費者的健康,還要顧農民生計以及環境永續!他鎖定20%的友善環境農耕面積,這在全球尚未有任何國家達致此項成就,若台灣做到了,將成全世界注目的模範國家;當台灣變成有機島,台灣的農產品就會讓人留下好印象。
曹啟鴻指出,台灣要做到並不難。農民若能發展參與式驗證,很快就能取得友善環境農法的資格;消費者若質疑,就帶到農地看!目前南投原住民部落已有專家帶領族人發展參與式驗證以及訓練班,回歸部落傳統農耕,有機肥自己做,保存傳統作物品種,間接保留了傳統文化。
他的心願是一年擴大一倍友善環境的農耕面積;擴大生產面積之後,接著是讓消費行為跟進,首推全國(不只是六都)中小學營養午餐,至少一周一次使用有機食材,逐漸進到一周兩次;當消費力成長,耕種面積就跟著擴大;最後,期待隨著一些友善環境的指標物種出現,證明農法維繫甚至促進了生物多樣性。
相對的,在經費分配上將逐年縮小吉園圃、增加友善環境農法經費,明年政策就會跟著轉型。為此,他召開了無數次跨單位的圓桌會議,面對既有的農糧體系保守勢力,無啻是項「革命性突破」,接下來就是廣大農民的行動支持。
保育生物多樣性:把社區居民拉進來
2014年IUCN(國際保育聯盟)出版的「保護區永續旅遊與遊客經營手冊」(《Tourism and Visitor Management in Protected Areas -- Guidelines for sustainability》),即將位於台灣屏東的社頂社區列入其中一個案例,引薦給全球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人們;社頂成了國內外旅客朝聖之地,這正是曹啟鴻任內支持的生態旅遊案例之一。
生態旅遊的推動,使得屏東社區居民對保育改觀,社頂社區是國內各社區學習的榜樣,人們想知道,為何保育能讓居民維持生計?但當地居民不僅為了生計,甚至自發性的監測自然生態,把它當作是社區珍貴的資產保護。曹啟鴻說,保育不能光有理念沒有行動,而且還得把社區居民拉進來。
最近,他請林務局與原住民部落發展牛樟生態造林,期待20年後可光明正大的利用。「透過林務局發展的新林業及認證系統,未來部落就可以賣牛樟,不再被誤解或淪為盜伐的工具。」曹啟鴻認為,讓森林不遭濫墾的途徑,就是讓人工林具有生物多樣性及經濟效益,照顧居民生計。
「農委會是有策略的,不要把農業都看成和環境作對!」曹啟鴻笑著說。在他眼中,農業、保育是不相違背的概念,他為農業深植保育的精神和價值,讓台灣能源源不絕照顧餵養他的子民。在他任內,將不斷探索保育能帶來的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