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靜蕙
台灣除了是海洋國家,也是高山國家,因此對於高山的守護,一直都是重要的工作。太魯閣國家公園包含中央山脈的合歡山,是台灣3座高山型國家公園之一,在20週年慶之際,更舉辦了首次跨部會的「登山研討會」。更巧合的,去年由雪霸國家公園主辦時,也是由林永發博士擔任雪管處處長。這位雪霸國家公園林青處長口中稱的「阿發處長」,對於高山保育有獨到的見解。
高山議題提升到跨部會層級專責進行
今年是第一年,由營建署國家公園主辦,輪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明年則為農委會,接著依序為教育部、行政院體委會,再輪回來國家公園。第一天的行程著重於理論的探討與討論,第二天則安排了消防署119國家搜救隊進行演習,搜救的工作已進入119系統,配合空勤進行救難工作。林永發認為這是項重大突破,顯示國家對於高山資源以及及登山安全的重視更上層樓。
以西寶國小為環境教育重鎮
除了定點導覽,義務解說員更透過分組,以團隊方式發展環境教育課程,並到花蓮縣偏遠地區實施。除了每年不定期到學校進行環境教育,太管處也針對各級教師,培訓「種子教師」,將環境教育落實到學校教育中。此外,以園區內唯一的小學-西寶國小,做為生態環境教育中心,每年寒暑假舉辦營隊,開放給從小學生、教師到退休人士參加,以宿營、分齡的方式進行不同的營隊。
部落音樂會為部落展開對話
而今年11月峽谷音樂會即為「部落音樂會」的延伸。這項結合部落音樂、傳統融合現代音樂,大自然的聲音和人類創造的樂音合鳴,今年選擇在長春祠及太魯閣台地盛大展開,以音樂的細膩和長春祠的景觀(環境)呼應,營造精緻的氛圍,吸引上千人參加。太魯閣國家公園以此詮釋「樂音」的多元可能。
從生態清查到環境監控,為當地預留自然寶庫
未來,則以環境監測為保育重點,並以不同的尺度監測,第一級是以「全球變遷」為尺度,有能力預知100年後氣候上升,對高原物種的影響為何,並事先建立基因庫。第二級「區域影響」,則持續監控園區附近的水泥廠、火力發電廠,或遊覽車造成的影響。例如水質、空氣是否受污染。另外,結合當地社區力量進行保育,將當地傳承的環境知識吸納為保育的重要經驗。目前的保育制度較傾向菁英主義,而當地居民的傳統常被排除在外。太魯閣族世居當地200多年,早已發展出當地知識,預知環境的能力不容忽視。
山林中的家
三年的努力下,山月村的名氣逐漸傳開來。堅持不與旅行社合作,只靠到訪者的口碑相傳。飯店中,沒有任何娛樂設施,佈置與擺飾以太魯閣木雕為主,員工也都聘請當地住民太魯閣族人。鄭村棋的堅持,讓山月村在國家公園中成為另一個環境教育以及社區發展的據點。在國家公園保育的理念下,山月村得以保留優美的景觀,實踐遊客在山林中享有家的理想。鄭村棋相信在生態保育永續的前提下,才能創造遊客與旅遊業者雙贏的願景。
※本文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